|
|
楼主 |
发表于 2008-2-1 09:56:58| 字数 3,712| - 中国–上海–上海–黄浦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
[1] 本篇论文是应《东南亚研究》编辑部之约而写的,是本刊2005年第3期曹云华教授《民主不是万应灵丹——评菲律宾和印尼的总统直选》一文的续篇。——笔者注。
[2] 有人甚至干脆将这种腐败现象美化为“实现民主的代价”,只不过这种代价过于昂贵、发展中国家通常无力消受。——笔者注。
[3]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由西方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于1989年提出,其内容与杰弗里·萨克森的“休克疗法”大致相同。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西方理论界奉为“金科玉律”,西方国家曾长期要求发展中国家按其要求来实施经济体制的变革,并对拒绝按其要求进行“变革”的国家予以拒绝拨付发展援助基金的“惩罚”。但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和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宣告了“华盛顿共识”的破产。——笔者注。
--------------------------------------------------------------------------------
【注 释】
[1] 转引自张树华《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政治思潮》,载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理论与俄罗斯政治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
[2] 左凤荣、王江:《俄罗斯为何难以走出危机》,《科学社会主义》,1999年第1期。
[3] 《俄罗斯改革:现代制度浪漫主义的牺牲品》,http://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 134074 .
[4] 《俄罗斯改革:现代制度浪漫主义的牺牲品》,http://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 134074 .
[5] 《经济连续5年增长,俄罗斯吹响复兴的号角》,南方网,2005年1月11日, http://www. southcn. com/finance/hot/ 200501120831.htm.
[6] Quoted in Seumas Milne: “Catastroika has not only been a disaster for Russia: A decade on, enthusiasm for the Soviet collapse looks misplaced”, The Guardian (UK), August 16, 2001.
[7] Seumas Milne, ibid..
[8] 白臬:《苏联的剧变告诉我们什么?》,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962514.html .
[9] 杨淑珩:《从尤科斯事件看普京政策的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2月。
[10] 《“窃国大盗”:阿布拉莫维奇》,南方网,2005年2月22日,http://www.southcn.com/finance/ zhixing/200502220486.htm.
[11] 白臬:《苏联的剧变告诉我们什么?》,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962514.html .
[12] 吴鑫:《七巨头中的其他六位》,《三联生活周刊》,总第263期,2003年11月10日。
[13] 子河:《俄罗斯崛起的三大优势与三大隐患》,《俄罗斯华人报》,2002年9月17日。
[14] Quoted in Paul Klebnikov: “The Godfather of Kremlin – The decline of Russia in the age of Gangsters Capitalism”, Forbes, Vol. 12,1997.
[15] 李庆义:《普京为何向媒体大王下刀子?》,《青年时讯》,2000年12月21日。
[17] 子河:《俄罗斯崛起的三大优势与三大隐患》,《俄罗斯华人报》,2002年9月17日。
[18] 子河:《俄罗斯崛起的三大优势与三大隐患》,《俄罗斯华人报》,2002年9月17日。
[19] 子河:《俄罗斯崛起的三大优势与三大隐患》,《俄罗斯华人报》,2002年9月17日。
[20] 冯绍雷,相蓝欣主编:前引书,总序部分,第6页。
[21] Granville, Johanna: “‘Dermokratizatsiya’ and ‘Prikhvatizatsiya’: the Russian kleptocracy and rise of organized crime”, Demokratizatsiya, Summer 2003.
[22] Cf. Paul Klebnikov: “The Godfather of Kremlin – The decline of Russia in the age of Gangsters Capitalism”, Forbes, Vol. 12, 1997.
[23] 《俄罗斯上演“教父”,莫斯科成了西西里?》,http://www.luxun.biz/lx/show4.php?id=9850.
[24] “Russian Newspaper Editor Slain after Reporting Organized Crime”, The Associated Press, May 13, 2002.
[25] 克列布尼科夫揭露俄罗斯黑幕的事例有:1997年,他撰文抨击叶利钦ZF的私有化运动是“强盗资本主义”(Gangsters Capitalism)。2001年,他又撰写了《克里姆林宫的教父: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与俄罗斯的劫难》一书,揭露俄罗斯新权贵通过各种不法手段发财致富的大量鲜为人知的秘密。2004年5月,他主持的《福布斯》杂志俄文版刊登了俄罗斯富翁排行榜,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但却招致新权贵的仇恨。Cf. Paul Klebnikov: “The Godfather of Kremlin – The decline of Russia in the age of Gangsters Capitalism”, Forbes, Vol. 12, 1997; & Paul Klebnikov: The godfather of Kremlin- Boris Berezovski and the looting of Russia, New York: Harcourt, 2000.
[26] 对于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对苏联体制的妖魔化问题,俄罗斯学者谢·卡拉-穆尔扎(C.Kapa-Мурза)在2000年专门撰写了一部长达80多万字的专著来予以揭露和分析,该书揭露出来的大量事实耐人寻味且发人深省,值得一读。参见〈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上、下卷),徐昌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7] 据媒体透露,在2003年10月霍氏被捕之前,曾准备以250亿美元价格向以美孚石油公司为首的美国石油财团出让尤科斯40%的股份。另有13.6%的股票也公开出售。一旦成交,购得这40%股权的美国财团将掌握尤科斯的控股权(美国石油公司此前已买下尤科斯10%的股份)。杨淑珩:《从尤科斯事件看普京政策的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2月。
[28] Paul Klebnikov: The Godfather of Kremlin: Boris Berezovsky and the Looting of Russia, New York: Harcourt, 2000. Quoted in John Dolan: “The Socialism of Fools”, http://www.exile.ru/108/bookreview.php. 另外“shitocracy”和“grab-it-ization”两个单词是从俄文“Dermokratizatsiya”和“Prikhvatizatsiya”英译而来,参见Johanna Granville: “‘Dermokratizatsiya’ and ‘Prikhvatizatsiya’: The Russian Kleptocracy and Rise of Organized Crime”, Demokratizatsiya, Summer 2003, http://www.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qa3996/ is_200307 /ai_n9282112
[29] 对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将俄罗斯带向毁灭之后却不愿意接纳俄罗斯为“民主盟友”的内幕,美国众议院“俄罗斯问题咨询小组”向第106届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分析了美国历届当政者当时的心态。 Cf. Speaker's Advisory Group on Russia: “Russia’s Road to Corruption: How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Exported Government Instead of Free Enterprise and Failed the Russian People”, Published by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06th Congress, September, 2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