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鬼使神差,又看了围城,那集正好是方鸿渐刚刚回国,我也正是刚刚回国,又大有感触。围城这个连续剧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活到现在,真的是明白了胸有大志的意思,其实到未必是经世济民的大志向,而是说,作为一个人,即使是一个个体,也要有目标。目标怎么定?先要了解自己。在制定人生目标这个任务下来了解自己,才会知道有自知之明并非只是知难而退的意思(这是废话,要是一个意思就没必要有俩词儿了……),其实是非常难的。
方鸿渐所处的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于多数人的发展不利的,但究其自身的原因来看,他并不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方的家庭出身是地方的士绅,并不差。但他自己对自己的未来目标不清:如果想在士绅的基础上发展,就不该在当地学校发表那些离经叛道的言论(其实他说的也都是实在话),就好像在中国想从政就不能乱讲话,这是常识,这次讲演直接导致他在家乡的亲事不成,意味着家乡的士绅集团已经抛弃他了;如果想靠自己家的人际关系,他原来的岳父还是银行经理,并靠这层关系认识了一个买办的女儿,但结果是既不会说话又不会办事,本来一拍即合的婚事又吹了;不管学位是真是假,都是个德国的博士,趁着刚回国的热乎劲,图势力完全可以迎娶苏文纨,为真爱也完全可以追求唐晓芙,在这个必须二选一的时刻,他选择了后者,这可以理解,唐晓芙年轻单纯,而且是他真正所爱,但遗憾的是他骨子里的中国书生气实在无法驾驭现代的爱情,最后又是失败。一次次的机会,一次次的错过,最后和孙柔嘉的结合也实在太过草率,太过任性。看看他们婚后的生活,就明白了,结婚,是草率不得的。婚姻如此,工作就可以想象了,毕竟方从事的不是基础研究工作,和人打交道如果不在行,肯定是没有好下场的。
其实,方鸿渐自己该知道,他所出身的乡下士绅的阶层,在工业时代是注定要被摒弃的。而他自己的学位又是假的。方鸿渐想得很简单,“我什么时候吹嘘过我是博士?”,可出了国的人才知道,你既然出来了,就必须学成回去,否则不管你是否吹嘘,都很被动,这是由不得自己的。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围城这部书,留学生甫一出国,就被套上了一个精神上的枷锁:能不能学成回国?学不成,就很郁闷。最根本的,方鸿渐所处的阶级已经无力为他这一次次的任性埋单了,而他自己又没有审时度势早做打算,剧终时候的落寞是真真正正的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