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7-8-26 17:45:40| 字数 1,934| - 中国–广东–中山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嚼食槟榔者,会形成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等等的危害身体健康.
1,妇女嚼食槟榔会导致生殖危害.怀孕时会引起胎儿死亡,流产或畸形之机会为一般人不嚼食槟榔孕妇高出2倍.
2,根据1994年英国学者研究显示嚼食槟榔恶习会使本人惹祸上身,还会拖累家人,甚至可能祸延后代,造成「亡国灭种」.
3,因嚼食槟榔所诱发的口腔癌,称为「口腔槟榔癌」.
4,口腔槟榔癌的症状,口腔黏膜增加,口内有肿块或不愈的溃疡,且容易察觉,一经察觉多已来不及挽回.
5,在台湾因吃槟榔引起口腔癌死亡的人数,已由1991年的第十名窜升至1995年起的第七名.
6,从1991年所有癌症的发生率与1997年相比,成长了2.2倍,同时期的口腔癌,却增加2.9倍之多.
7,严重影响颜面外观,长期嚼食槟榔可能引发「咬肌肥大症」,且使上下唇萎缩,妨碍经口摄食.
8,台湾种植槟榔始於16世纪,由荷兰人引进,於先民垦殖台湾时,为适应气候与风土而养成嚼食槟榔习惯.
9,根据高雄医学院学者葛应钦教授之研究,嚼食槟榔比一般人患口腔癌的机率高出28.
10,台湾七成五以上的槟榔种植在屏东,嘉义及南投等三地.
11,对於乱吐槟榔汁或槟榔渣的人,环保机关可依法取缔罚锾.
17,槟榔属於有害的食品.
18,石灰,荖花,荖藤等被当成槟榔的配料,对身体有害健康.
19,多数人初次尝试槟榔,常常源自朋友的劝食,进而养成嗜吃槟榔的习惯.
20,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的元凶是嚼食槟榔.
21,抽菸且嚼食槟榔者,更加导致口腔癌及咽喉癌的发生.
22,槟榔俗称菁仔,其中的「槟榔素」成份具有致癌性.其「石灰」则为助癌剂.
23,嚼食槟榔引起口腔黏膜白斑会慢慢由清白变混白,其中亦有一部分白斑病人会成口腔癌.
24,口腔黏膜会有烧灼感,溃疡,变白,最后造成张口及吞咽困难.其中有部份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病人,会变成口腔癌.
根据调查88%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槟榔的恶习.
为维护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及提升国家形象,乱吐槟榔汁之行为应严格取缔,
种植槟榔大量消耗水量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实超乎高尔夫球场之上,造成水资源匮乏的最大杀手.
吃槟榔过量会出现许多中毒症状,轻则兴奋,眼神呆滞,全身发抖,重则导致幻听,自我膨胀,被迫狂想等急性精神病.
口腔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皆已进入台湾十大癌症之列.
1993年台大牙医科学研究显示,槟榔子及荖藤具有基因毒性,突变力细胞毒性.
,槟榔成份在口内咀嚼下会硝基化,其中一些成份已被证实有强烈致癌力.
46,根据医学研究发现槟榔嚼块有局部促癌能力,系其发现槟榔子纤维及冷萃取液有促癌作用.
47,嚼槟榔会使口腔上皮萎缩,黏膜下胶原纤维堆积,血流减少,黏膜下组织玻璃化等,危害身体健康.
48,根据1994年学者共同研究嚼槟榔不但会罹患口腔癌,还可能得到糖尿病,甚至祸延下一代.
49,台湾嚼槟榔引发的口腔癌病变人口比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
51,吃槟榔的妇女对胎儿造成的危险性则为常人的2.3倍.
52,槟榔的植物碱与口水混合后,会产生亚硝酸胺,有致癌特性,是槟榔族罹患口腔癌的原因.
53,吃槟榔要付出生理,经济,社交生活,社会的代价,得不偿失.
54,一般所谓的槟榔,其嚼块是以槟榔果为主要成份,并以荖叶,荖花和石灰作为配料,是危害健康的要命组合.
55,槟榔果俗称菁仔,其中「槟榔素」,「槟榔碱」这两种成分经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56,槟榔素能促进消化道的蠕动,使瞳孔收缩,心跳降低,如微量使用可增加引起发汗,如大量使用时,会使大脑活动受抑制,而显出动作迟缓现象.
57,槟榔块之配料【荖花,荖藤,石灰】皆含有致癌性化学物质.
58,槟榔块之石灰在口腔中形成高碱性的环境,会使口腔黏膜的表皮细胞被破
坏,导致表皮细胞发生增生及变异现象,进而产生口腔癌.
59,槟榔会引发两种癌症前期病变1,口腔黏膜下纤维化,2,口腔黏膜白斑症.
64,抽菸且嚼食槟榔,容易导致口腔癌及咽喉癌的发生.
65,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引起的主因为吃槟榔,吸菸.
66,牙周病或牙齿松动是嚼食槟榔的人经常有的现象.
67,嚼食槟榔的时间愈长久,罹患口腔癌的机率愈大.
68,交通JC可以依法取缔妨碍交通的槟榔摊.
69,嚼食槟榔会引发颚骨局部肿大,导致脸部左右不对称,严重影响颜面外观.
71,为维护全民福祉,应大力对民众宣导槟榔危害之认知,以建立拒嚼食槟榔
共识.
73,新加坡因口香糖危及地铁之安全,断然禁止口香糖进口,我国应针对槟榔之种种危害,持取适切因应措施.
74,口腔槟榔癌为台湾十大癌症杀手之一.
75,典型之鳞状细胞癌,为口腔槟榔癌最常见之病理诊断名称.
76,根据医学统计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症的病人之中,100%皆有嚼食槟榔的
习惯.
77,牙齿的两大类疾病1,龋齿(蛀牙)2,牙周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