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7-8-10 09:13:27| 字数 8,523| - 中国–上海–上海–徐汇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SC 枪药之神Sauron
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几乎无处不在,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分布广泛。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均发现入侵物种。二是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以见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三是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到高、低等植物,以及真菌、细菌、病毒都能找到例证。以下简述中国外来入侵昆虫与腹足类\爬行类动物
美国白蛾
别名秋幕毛虫、网幕毛虫
学 名:Hyphantria cunea(Drury) ;
英文名:Fall Webworm, American White Moth;
中文异名:秋幕毛虫,秋幕蛾、幕毛虫
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 灯蛾科 Arctiidae
【类型】虫害
【为害作物1】经济作物
【为害作物2】桑树
【为害分布】美国白蛾的寄主植物除桑树外,尚有草莓、柿、苹果、桃、李、海棠、山楂、梨、杏、樱桃、葡萄等300多种植物。该虫在辽宁、陕西、山东、吉林等省均有发生和为害。以其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将整树食成光秆,影响光合作用,致使桑叶产量和质量下降,阻碍蚕业发展,降低经济效益。

【危害症状】
生物学特性: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
美国白蛾原产地:北美洲。美国白蛾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陕西等地。
美国白蛾扩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 。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可为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 、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
【病虫形态】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昆虫。成虫:体长9~12mm,翅展23~34mm,白色,复眼黑褐色;雄触角黑色,双栉齿状;前翅为白色至散生许多淡褐色斑点,越冬代成虫斑点多;雌触角褐色锯齿状,前翅白色,无斑点。后翅通常为纯白色或在近外缘处有小黑点。卵:圆球形,直径0.5mm,初浅黄绿,后变灰绿或灰褐色,具光泽,卵面有凹陷刻纹。幼虫:有“黑头型”和“红头型”,我国为“黑头型”。头、前胸盾、臀板均黑色具光泽,体长28~35mm,体色多变化,多为黄绿至灰黑色,体侧线至背面有灰褐或黑褐色宽纵带,体侧及腹面灰黄色,背中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均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橙黄色,毛瘤上生有白色长毛丛,杂有黑毛,有的为棕褐色毛丛。胸足黑色;腹足外侧黑色,趾钩单序异形中带,中间的长趾钩10~14根,两端小趾钩22~24根。蛹:长8~15mm,暗红褐色,臀刺8~17根,刺末端喇叭口状,中间凹陷。茧:椭圆形,黄褐或暗灰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构成网状。
【发生规律】
美国白蛾在辽宁年发生2代,以蛹茧在树下、枯枝落叶等被物下及各种缝隙中越冬。成虫发生期:越冬代5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1代8月上旬至9月上旬。卵期第1代9~19天,2代6~11天。幼虫期30~58天。第1代幼虫5月下旬孵化,6月中旬至7月下旬进入为害盛期;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为8月
中旬至9月下旬。9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第1代蛹期9~14天,越冬代8~9个月。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行力不强。卵多产于叶背,数百粒成块,单层排列,上覆雌蛾尾毛。初孵幼虫数小时后即吐丝结网,在网内群居后取食叶片,随幼虫生长网幕不断扩大,幼虫共7龄,5龄后分散为害。幼虫耐饥能力强,可停食4~15天,借助交通工具及风力远距离传播蔓延。天敌有蜘蛛、草蛉、蝽象、寄生蜂、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
美国白蛾的危害植物至少可达到多种:美国白蛾有着惊人的繁殖力。据吴坚总工介绍,如果进入市区,其见树吃树、见草啃草,能够危害的北京植物达到100多种。美国白蛾有一个特性,从下往上,先危害树木的下方部分,然后逐渐往中间走,到第三代危害树木顶部。
松突圆蚧
松突圆蚧(pine scale;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松突圆蚧属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
原产地:1965年,日本学者在我国台湾采到标本,1969年定为新种。1980年,在日本冲绳诸岛、先岛诸岛发现有分布。
蚧体圆形或圆球形;成虫体长0.7~1.1毫米;若虫和雌虫体外被有介壳;若虫泌蜡,
蜡丝封盖全身后增厚变白,形成圆形介壳;触角呈不规则的圆锥形,雄成虫触角10节;表皮除臀板外均为膜质;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期,林阴多湿的环境有利于其生存繁殖。松突圆蚧原产于日本冲绳群岛和先岛群岛以及中国台湾省,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于广东惠安、宝安两县马尾松林,对马尾松危害严重。并迅猛扩散成灾。1983年松林受害面积达11万公顷,1986年达31万公顷,1987年增加到40万公顷,到1990年底,松林受害面积达71.8万公顷,其中13万公顷的马尾松由于爱松突圆蚧的虫害而枯死。松突圆蚧的天敌有花角蚜小蜂。
港澳地区主要是由台湾、日本等地输入带虫的圣诞树(松树)造成的。低龄若虫能随气流传播,因而首先传入内地的深圳和珠海,造成大片松树枯死。此外,雨水、动物和人类的生产活动都能使其传播。松突圆蚧的扩散速度非常迅速。

稻水象甲

拉丁文名: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鉴别特征:成虫长2.6~3.8mm。喙与前胸背板几等长,稍弯,扁圆筒形。前胸背板宽。鞘翅侧缘平行,比前胸背板宽,肩斜,鞘翅端半部行间上有瘤突。雌虫后足胫节有前锐突和锐突,锐突长而尖,雄虫仅具短粗的两叉形锐突。蛹长约3mm,白色。幼虫体白色,头黄褐色。卵圆柱形,两端圆。
生物学特性:半水生昆虫,成虫在地面枯草上越冬,3月下旬交配产卵。卵多产于浸水的叶鞘内。初孵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后进入根部取食。羽化成虫从附着在根部上面的蛹室爬出,取食稻叶或杂草的叶片。成虫平均寿命76天,雌虫寿命更长,可达156天。危害时虫口密度可达每平方米200头以上。
原产地:美国东部、古巴等地。
中国分布现状:已分布在十余个省市。估计其分布区更大,除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外都可能有分布。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稻秧、稻谷、稻草及其制品、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传播。1976年进入日本,1988年扩散到朝鲜半岛。1988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1990年在北京清河发现。到1997年,它已在8省(直辖市)54个县、市出现,破坏了310 000hm2农田。飞翔的成虫可借气流迁移10000米以上。此外,还可随水流传播。寄主种类多,危害面广。成虫蚕食叶片,幼虫危害水稻根部。危害秧苗时,可将稻秧根部吃光。
这个东西,就不用多说了,直接跟咱们抢大米白面吃
蔗扁蛾
物种名称:蔗扁蛾
拉丁文名: Opogona sacchari

鉴别特征:
成虫:体色黄褐,体长8-10MM。展翅22-26MM,前翅深棕色,中室端部和后缘各有一黑色斑点。前翅后缘有毛束,停息时毛束翘起如鸡尾状,雌虫前翅基部有一黑色细线,可达翅中部。后翅黄褐色,后缘的长毛。后足长,超出翅端部,后足胫节具长毛,上有两对距。腹部腹面有两排灰色点列。停息时,触角前伸;爬行时速度快,形似蜚蠊,并可做矩离跳跃。
卵:淡黄色,卵圆形,长0.5-0.7MM,宽0.3-0.4MM,卵多产在未展开的叶茎上,单粒散产,或成堆片,数十至粒以上。
幼虫:乳白色半透明状。老熟幼虫体长20MM右左,充分伸长可达30MM,粗3MM。头红褐色,胸部和腹部各节背面均有4个毛片,矩形,前2后2,排成2排,各节侧面分别有4个小毛片,腹足5对。
茧:长14-20MM,宽约4MM,亮褐色丝织成,外表粘以木丝碎片和粪粒等杂物,贴在寄主植物上木质层内,不易觉察。
蛹:长约10MM,宽约4MM,亮褐色,背面暗红褐色而腹面淡褐色,首尾两端多呈黑色,头顶具三角形粗壮而硬的“钻头”,蛹尾端具一对向上钩弯的粗大臀棘固定在茧上,成虫羽化后,蛹壳半露不脱落。
生物学特性:钻蛀性是蔗扁蛾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一种形式,主要以幼虫在巴西木、发财树等植株木柱肉质内上下蛀食,形成不规则随道或连成一片。危害轻时,局部受损;将整段木柱的皮层全部蛀空,只剩薄薄一层外表皮下充满粪屑。幼虫在木段表皮上咬有排粪通气孔,排出粪屑,最后使枝叶逐渐萎蔫、枯黄、丧失观赏效果,并造成整株枯死。
不同寄主植物因其表皮与内部结构的差异,其被害状明显不同。巴西木表皮有较大裂开纹,韧皮部较柔软,木质部坚硬,幼虫有的从上部切口处侵入危害,也有的从表皮直接侵入危害,往往取食其韧皮部,直到只剩下一层薄薄的表皮,手触时有软感,后期树皮易剥离,剥离后发现堆满棕黑色虫粪;而木质部取食较少;荷兰铁由于表面光滑,韧皮部硬而较少受危害,木质部较疏松,蔗扁蛾从封蜡不完全处钻入木质部而将其蛀得只剩下一层硬木壳,里面填满了虫粪。棕榈科植物因具有许多大的叶柄包着嫩叶和生长点,且木质部疏松被害的植物往往是生长点被取食后死亡。危害玉米时幼虫先后在叶鞘或茎节的嫩芽着生处取食,然后钻入茎杆,使组织中间变空,充满虫粪,玉米穗也易受害,幼虫最先蛀破苞叶,然后进入内部取食玉米粒。发财树的木质部和韧皮部都比较疏松,表皮光滑,加上3-5株似辫子状扭在一起的缝隙又适宜初孵幼虫栖息生活,常使整个树兜被虫钻蛀成蜂窝状,只留下一层表皮,被害处不断向茎上部和根部发展,表皮有很多蛀孔,危害处充满虫粪和碎木屑;较细的树干往往只剩下一层表皮包裹着软软的虫粪,韧皮部和木质部已被取食干净。在取食番薯和马铃薯时,一般从破口处钻入,慢慢向中央危害,受害的块茎一般不宜立刻腐败,但严重影响了发芽品质。
。
原产地:非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已传播到十余个省市。在南方的发生更严重,在这些地区凡能见到巴西木的地方几乎都有蔗扁蛾发生危害。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寄主植物很容易扩散和传播,已在欧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美国等地区发现。巴西木是其重要寄主植物。1987年,蔗扁蛾随进口的巴西木进入广州。随着巴西木在我国的普及,蔗扁蛾也随之扩散,20世纪90年代传播到了北京。蔗扁蛾食性十分广泛,威胁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温室栽培的植物,特别是一些名贵花卉等。感染植物轻则局部受损;重则将整段干部的皮层全部蛀空。
这个完全是作孽,谁让我们喜欢巴西木呢.[mood16]
苹果绵蚜

拉丁文名: Eriosoma lanigerum
鉴别特征: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长1.7~2.2mm,头部无额瘤,腹部膨大,黄褐色至赤褐色,背面有大量白色绵状长蜡毛,复眼暗红色,触角6节。有翅孤雌蚜:体椭圆形,长1.7~2.0mm,头胸黑色,腹部橄揽绿色,全身被白粉,腹部有少量白色长蜡丝,触角6节。有性蚜:体长0.6~1mm,触角5节。若虫分有翅与无翅两型。
生物学特性:以孤雌繁殖方式产生胎生无翅雌蚜。因地区不同、发生代数不同,1年少则8~9代,最多达21代,以无翅胎生成虫及1~2龄若虫在树干、枝条的伤疤处、粗皮裂缝、土表下根颈部与根蘖、根瘤皱褶及不定芽中越冬。夏季有翅蚜5月下旬出现,为数虽少,但能胎生幼蚜与有性蚜,所以利于扩散。
原产地:美国东部。
中国分布现状:山东、天津、河北、陕西、河南、辽宁、江苏、云南,甚至西藏的拉萨等地有发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已经传入世界各大洲。1914年传入山东和辽宁;大连是1926年由日本传入,后又传至天津;云南昆明是1930年由美国带进4株苹果苗而传入;西藏系由印度传入。靠苗木、接穗、果实及其包装物、果箱、果筐等远距离传播。在田间靠有翅蚜迁飞或剪枝、疏花疏果等农事操作而人为扩散。危害苹果、梨、山楂、花楸、李、桑、榆、山荆子、海棠、花红等植物。喜于植物嫩梢、叶腋、嫩芽、根等部位,吸取汁液危害。叶柄被害后变成黑褐色,因光合作用受破坏,叶片早落。果实受害后发育不良,易脱落。侧根受害形成肿瘤后,不再生须根,并逐渐腐烂。
日本的小虫子跟我们抢果子吃[mood16]
西花蓟马
西花蓟马又称苜蓿蓟马,属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tipidae。该虫原产于北美洲,1955年首先在夏威夷考艾岛发现,曾是美国加州最常见的一种蓟马。自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强势种类,对不同环境和杀虫剂抗性增强,因此逐渐向外扩展。迄今,西花蓟马分布遍及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具有国家有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日本、朝鲜、塞浦路斯、以色列、肯尼亚、南非、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新西兰等。
危害症状及寄主范围
西花蓟马对农作物既有极大的危害性。该虫以锉吸式口器取食植物的茎、叶、花、果,导致花瓣退色、叶片皱缩,茎和果则形成伤疤,最终可能使植株枯萎,同时还传播番茄斑萎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据了解,该虫曾导致美国夏威夷的番茄减产50-90%。
西花蓟马食性杂,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多达500余种,主要有李、桃、苹果、葡萄、草莓、茄、辣椒、生菜、番茄、豆、兰花、菊花等,随着西花蓟马的不断扩散蔓延,其寄主种类一直在持续增加。据称,依据西花蓟马的习性分析,在其分布区内,几乎所有观赏类花卉均有夹带西花蓟马的可能。对于不同种类的寄主植物,西花蓟马虽有喜好程度的差别,但均能生存且具有相当的繁殖能力。
生活史及传播方式
西花蓟马繁殖能力很强,个体细小,极具隐匿性,一般田间防治难以有效控制。在温室内的稳定温度下,一年可连续发生12-15代,雌虫行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在15℃-35℃均能发育,从卵到成虫只需14天;27.2℃产子最多,一只雌虫可产卵229个,在通常的寄主植物上,发育迅速,且繁殖能力极强。
西花蓟马远距离扩散主要依靠人为因素。种苗、花卉及其它农产品的调运,尤其是切花运输及人工携带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其生存能力强,经过辗转运销到外埠后西花蓟马仍能存活。另外,该害虫与很容易随风飘散,易随衣服、运输工具等携带传播。
鉴定特征
雄成虫体长0.9-1.1mm,雌成虫略大,长1.3-1.4mm。触角8节,第二节顶点简单,第三节突起简单或外形轻微扭曲。身体颜色从红黄到棕褐色,腹节黄色,通常有灰色边缘。腹部第8节有梳状毛。头、胸两侧常有灰斑。眼前刚毛和眼后刚毛等长。前缘和后角刚毛发育完全,几等长。翅发育完全,边缘有灰色至黑色缨毛,在翅折叠时,可在腹中部下端形成一条黑线。翅上有两列刚毛。冬天的种群体色较深。卵长0.2mm,白色,多少肾形。若虫黄色,眼浅红。与近似种威廉斯花蓟马Frankliniella williamsi(Hood)的区别是:威廉斯花蓟马的雌虫身体上的刚毛黄颜色比西花蓟马淡。

图小凑合看吧
马铃薯甲虫
和马铃薯甲虫幼虫.jpg)
学名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世界有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原产在美国,后传入法国、荷兰、瑞士、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东欧、美洲一些国家,是我国外检对象。
寄主 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
为害特点 种群一旦失控,成、幼虫为害马铃薯叶片和嫩尖,可把马铃薯叶片吃光,尤其是马铃薯始花期至薯块形成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严重的造成绝收。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9-11mm,椭圆形,背面隆起,雄虫小于雌虫,背面稍平,体黄色至橙黄色,头部、前胸、腹部具黑斑点,鞘翅上各有5条黑纹,头宽于长,具3个斑点。眼肾形黑色。触角细长11节,长达前胸后角,第1节粗且长,第2节较3节短,1—6节为黄色,7—11节黑色。前胸背板有斑点10多个,中间2个大,两侧各生大小不等的斑点4—5个,腹部每节有斑点4个。卵长约2mm,椭圆形,黄色,多个排成块。幼虫体暗红色,腹部膨胀高隆,头两侧各具瘤状小眼6个和具3节的短触角1个,触角稍可伸缩。
生活习性 美国年生2代,欧洲1-3代,以成虫在土深7.6—12.7cm处越冬,翌春土温15℃时,成虫出土活动,发育适温25—33℃。在马铃薯田飞翔经补充营养开始交尾把卵块产在叶背,每卵块有20一60粒卵,产卵期2个月,每雌产卵400粒,卵期5—7天,初孵幼虫取食叶片,幼虫期约15—35天,4龄幼虫食量占77%,老熟后入土化蛹,蛹期7—10天,羽化后出土继续为害,多雨年份发生轻。该虫适应能力强。
福寿螺
这个东西比较恶心,最恶心的是还有一群人吃他,得病死了活该


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 Amazonian Snail
中文异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
分类地位: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
鉴别特征: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cm以上;壳径7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cm。
生物学特性: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底栖性,雌雄异体。食性杂。有蛰伏河冬眠习性。3月上旬开始交配,再近水的挺水植物茎尚或岸壁上产卵,初产卵块呈鲜艳的橙红色,在空气中卵渐成粉红色。一只雌性福寿螺通常1年产2400~8700个卵,孵化率可高达90%。其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虽然是水生种类,淡可以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中度过6~8个月。一旦发洪水或被灌溉时,它们又能再次活跃起来。
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
中国分布现状: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高蛋白质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作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倒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倒天然湿地。福寿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控制方法:重点抓好越冬成螺河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
非洲大蜗牛
学名 Achatina fulica Ferussac属腹足纲,柄眼目。异名A.couroupa Lesson、A.fulica TIyon别名非洲蜗牛、菜螺、花螺等。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台湾。

寄主 蔬菜、花卉、各种农作物。此外柑桔、番木瓜等树皮也可受害。
为害特点 杂食性,幼螺多为腐食性,成螺主要以绿色植物为主,以舌头上挫形组织磨碎植物的茎、叶或根,是南方重要农业害虫。
形态特征 贝壳大型,长卵圆形或椭圆形,有石灰质稍厚外壳,壳高130mm,宽54mm,是我国最大的一种蜗牛,具6.6—8个螺层,各螺层增长缓慢,螺旋部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其高为壳高的3/4左右;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底色为黄色至深黄色,具焦褐色雾状花纹,胚壳呈玉白色,其余螺层具断续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内蓝白色或浅紫色,体螺层上的螺纹不明显,中部各螺层的螺纹与生长线交错;壳口卵圆形,口缘完整简单,外唇薄且锋利,易碎;内唇贴覆在体螺层上,形成“S”形蓝白色胼胝部;轴缘外折;无脐孔,足部肌肉发达,背面暗棕黑色,粘液无色。卵圆形,白色。
生活习性 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但该蜗牛可通过休眠在气温低的地方或不利条件下生存下来。寿命5—6年,长的可达9年,主要生活在菜地、农田、果园、公园、橡胶园里,夜间爬出活动,取食,白天怕直射光,喜欢栖息在杂草丛生、树木葱郁、农作物繁茂的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或腐殖质丰富、疏松的土壤中、枯草堆及洞穴里,树枝落叶或石块下,地面过于干燥或过于潮湿,往往爬到树上,躲在叶子背面进行休眠。气温17—24℃适其生活。雌雄异体。在1次交配后,可在数月内产若干批受精卵,每批卵100—400粒,全年可产1200粒,经30天孵化。遇到不利的生存条件时,很快进入休眠状态一直可休眠生存几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