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446|回复: 19

新书转载《下流社会》第一~九章

 关闭 [复制链接] |自动提醒
阅读字号:

1万

回帖

3

积分

2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1-16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7-5-11 18:41:05| 字数 1,615| -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1章 从“中流化”转向“下流化”
40%的人群将沦为下流阶层?
现今,日本的贫富分化正在拉大,有人预测今后还将更加扩大根据厚生劳动省的“收入再分配调查”,收入的基尼系数(测量社会财富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财富分配平等基尼系数趋近于0,财富分配不平等则趋近于1)从1999年的0.433上升至2002年的0.498。而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即意味着国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三集中在四分之一的高收入人群身上,现在的日本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处于这样的状态。经过社会保障体系再分配之后的基尼系数日本为0.322,美国为0.368,英国为0.345,法国为0.288,瑞典和德国均为0.252。同以上几个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贫富差距更加接近美国和英国的水平。
此外,从经济学上来分析,近年来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据说主要在于因为高龄者日益增多,而引入成果主义(成果主义是日本的一种人事工资制度,就是根据工作的业绩支付工资。这种工资体系是由机能、人才、重视、资格制度、评价制度、培训制度、工资制度等要素构成。——译者注)对30~50岁年龄段人群的影响尚未得到确认(参照大竹文雄著《日本的不平等》)。与高龄者的收入差距相比较,成果主义所导致的收入差距往往只限于大都市圈民营企业中的白领阶层,因此从整体来看其影响并不显著。
但事实是,对大都市圈民营企业的白领阶层来说,成果主义所导致的收入差距已经开始拉大了,并且毫无疑问今后还将继续扩大。
进行式中的年轻人群“下流化”
阶层分化问题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佐藤俊树曾将男性在职者的收入划分为4个梯级,将其阶层意识划分为“上”、“中上”、“中”、“中下”、“下”5个梯级,分别调查其对于自己的阶层归属感。1975年各个阶层在阶层意识上无甚差别,5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回答“中下”,但到了1995年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收入最高、占全体20%的人群中有50%回答自己属于“中上”(参见佐藤俊树著《00年的社会差别》)。
由此,笔者以为完全可以做这样的假定,即今后全体日本人中的10%~20%,即使取中间值也有15%的人群,会认为自己不再属于中流,而属于中上流阶层。
为了验证这一假定,让我们来看一看内阁府的“国民生活意识调查”。可以看出,近年来国民的中流意识的确发生了变化。关于阶层意识的访问题目是:“你的生活水平与社会上一般人相比处于什么水平?”对这一问题,回答“中”的人数比例1996年是57.4%,而2004年则减少至52.8%;反之,回答“中下”的人数比例则从1996年的23.0%增加至2004年的27.1%,回答“下”的人数也从5.2%微增至6.5%,“中”与“中下”两者合计从28.2%增加至33.6%。
无疑,“中下”和“下”的人数现今仍然在增加。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泡沫经济”的时候,也曾出现过“中下”及“下”的人群显著增加的现象,不过当时“中”的人数却没有较多增加,“中上”的人数也几乎没有变化。例如1987年回答“中”的人数为52.5%,与此相对回答“中下”的人数增至30.0%,同时回答“下”的人数为7.1%,后两者相加合计有37.1%,比2004年的比例还要高,但当时回答“中上”的人数却只有6.9%。1987年至1996年期间,“中”由52.5%增加至57.4%,“中上”也由6.9%增加至10.8%,相反的“中下”则由30.0%减少至23.0%。换句话说,这十年间全体国民都具有较为强烈的上升意识。
到了1996年以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中”的人数减少,“中下”及“下”的人数增多,同时“中上”的人数大体保持在10%左右不变。这是自战后以来首次出现的倾向,它说明并非是全体国民普遍具有下降意识,而应该认为,它说明了只有“中上”以上的人群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从国民意识的角度印证了阶层差别的逐步扩大。

[ 本帖最后由 raysonpak 于 2007-5-23 15:05 编辑 ]
®™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

2199

回帖

28

积分

7322

资产值

白金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3-8-31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7-5-11 20:33:57| 字数 5| - 中国–江苏–苏州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的呢?
TP570/nx9000+x24+T60P+Tc1100+T42+X62
D630+R50+l6420+410+6320+72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3

积分

2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1-16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21:04:16| 字数 55| -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原帖由 chinesecai 于 2007-5-11 20:33 发表
其他的呢?

我是二传,得等别人等出后..
®™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回帖

2

积分

1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4-9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7-5-11 21:54:50| 字数 12| -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朝也不小
逼近0。47了
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了鬼
理性是个力气活儿

还好会长不嫩古董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3

积分

2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1-16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5-14 14:16:12| 字数 2,509| -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流社会》连载之二

作者:三浦展

从上述意义上来讲,日本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转变的时期,即从战后的经济增长体制“1955年体制”朝着完全不同的社会体制进行转变。所谓“1955年体制”,是指1955年日本自由党与民主党两大保守党派合并成立自由民主党后,形成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自民党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政治学中称之为“1955年体制”。“1955年体制”在政治上是东西方冷战时代的产物,在经济上则正好与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相契合,而在消费方面,这个时期又是大众消费社会不断发展,中流社会逐渐扩大的时期。换一个角度讲,所谓“1955年体制”也可以理解为是这样一种体制,即对于社会积聚起来的财富,不再只由少数资本家阶级、权力支配阶级独占,而是让更加多的国民来参与进行平均分配,从而构筑一个中流人群占大多数的社会。也就是说,“1955年体制”所追求的是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是全社会所有人群的“中流化”。

让我们再来看看前述的“国民生活意识调查”。1958年,“中下”与“下”的回答者合计共49%。1958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年中,东京塔建成,“美智子热”(1958年,日本皇太子(现在的德仁天皇)与正田美智子发表婚约。作为首次从民间挑选的皇太子妃,美智子从与皇太子交往开始就受到媒体的强烈关注,两人约会在轻井泽打网球的照片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带动了网球运动在日本的大流行,美智子打网球时所穿的网球服、发带、胸饰等也成为一时的时尚服饰,并引发全国范围持续不衰的连锁消费狂潮,被称之为“美智子热”。——译者注)狂卷日本,富士重工的“SUBARU360”甲壳虫家庭轿车、本田技研的“Supercub”摩托车、日清食品的鸡味拉面等相继面世,让人真真切切看到了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的到来。

  

到了1973年仅“中”的比例即达61.3%,短短十五年时间,日本已经从一个等级悬殊的社会转变为贫富差别不甚明显的中流社会,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国民认为自己属于中流阶层。

然而,2005年以后的日本社会预计将不再会有较大的经济增长。对于大部分国民来说,虽然期盼着尽快摆脱经济不景气,并且消费欲求不低,但有消费欲求并不意味着追求阶层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经济的增长,因为占社会大多数的人群都是中流阶层,因此也催生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即不再谋求更进一步地缩小贫富差距(参见今田高俊著《后摩登时代的社会差别》)。

在这样的境况中,继续追求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追求社会所有人群的中流化便失去了价值,于是人们开始追求对自己来说最舒适的生活、最合适的消费,这种新的价值观已经渐露端倪。正因为如此,评论家森永卓郎所著的《年收入300万轻松潇洒生活法》一书大受追捧,畅销不衰(森永先生自身的年收入超过3000万日元,这似乎有点讽刺)。

人人以年收入700万、800万甚至1000万日元为生活目标的时代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至少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年收入300万日元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来,所以持有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多。当然,如果有人要追求年收入3000万日元,认为那样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并且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动辄牟利数十亿,那也不关我的事情,别人喜欢不断提升自己的阶层则由他去好了,本人绝不妄加评论,只要我自己最低限度的生活有所保障就可以。这类人群的心理便是如此,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并无什么不当,并且也不想随别人一同再向上提高。

换言之,“1955年体制”所追求的“一亿人口中流化、平等化”的社会模式已经发生了动摇,转变为“阶层化、下流化”的新模式。

这种转变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潜移默化开始了,只不过当时还处在高消费社会阶段,取代“1955年体制”的新的社会模式尚未清晰地显现出来。而现在,随着经济不景气、高龄化、人口持续减少等社会结构性的剧烈变化,家庭、教育、雇佣等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的变化也渐次明朗化,新的社会体制模式便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

中流化模式面临着失效

如上所述,原先似乎坚不可摧的中流阶层呈现出了向“上”、“下”两极分化的倾向。如果这种倾向是真实的话,那么收入差距一定也会对消费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流化的时代,众多日本国民为了确认自己的中流阶层身份而抑制了某些消费。从生产的角度来说,象征着中流身份的某些商品会发生滞销,事实上已经出现了滞销。

在中流化的时代,比之仅仅针对一小部分富裕阶层销售高档商品的欧洲模式,针对日益增多的新中间阶层以较低廉的价格销售优良商品的模式销售额更为庞大,利润也更加高。

假设销售同样的商品,例如就以男性的西服为例,上流阶层(这里将“上”与“中上”合计为“上”)的经济实力可购买价格高达10万日元的西服,中流阶层的经济实力可购买大众化的价值7万日元的西服,而下流阶层(同样的,这里将“中下”与“下”合计为“下”)的经济实力则只能购买价值仅3万日元的西服。如果整个西服市场的规模为100万人,1958年“上”为3.6%,“中”为37.0%,“下”为49.0%,由于被调查者中含有未回答的无效样本,故合计不等于 100。将数字略作调整使之合计正好为100,则“上”的比例为4%,“中”为41%,“下”为55%。于是有:

10万日元×4万人=40亿日元
7万日元×41万人=287亿日元
3万日元×55万人=165亿日元
总销售额为492亿日元。

1973年进入到中流化社会后,“上”所占的比例为8%,“中”为64%,“下”为29%,则有:

10万日元×8万人=80亿日元
7万日元×64万人=484亿日元
3万日元×29万人=87亿日元
(注:小数点后采用四舍五入方法故合计不等于100)

总销售额为615亿日元。这主要是由于仅能够购买3万日元西服的下流阶层中有一大部分人上升为能购买7万日元西服的中流阶层,消费能力大大提高的缘故,因而总销售额增加了。

在这样的中流化社会发展趋势中,日本的家电行业、汽车行业、服饰行业以及其他所有行业的销售额都得到了惊人的增长。因此说,日本的企业擅长于生产制造面向中流阶层的商品,而却拙于生产制造面向上流阶层的商品。但由于整个社会的中流化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故此针对中流阶层的中流化模式势必将不再是惟一和有效的了。
®™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3

积分

2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1-16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0:45:46| 字数 1,311| -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但是,今后中流阶层的人数势将越来越少,倘使其中一部分人群进入上层的话,那么,专门针对上流阶层生产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策略将尤显必要。

如前所述,1996年以后中流阶层的人数减少,下流阶层的人数增加,而上流阶层的人数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我们假定到201X年,上流阶层的人数增加至15%,中流阶层的人数减少至45%,下流阶层的人数增加至40%,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10万日元×15万人=150亿日元
7万日元×45万人=315亿日元
3万日元×40万人=120亿日元

  

总销售额为585亿日元,较1973年时的中流化模式呈现减少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是因为中流阶层中人数有所减少而造成的,“中流”的销售额总共减少了133亿日元,而“下流”的销售额仅增加33亿日元。不过,“上流”的销售额却增加了70亿日元,几乎增加了近一倍。

然而,看看百货商店的实际销售数字可以发现,自“泡沫经济”崩溃以来,几乎每年都比前一年有大幅的减少,其幅度远远不止是从615亿减少至585亿。这可能是由于通货紧缩造成的,原本能够购买7万日元商品的“中流”渐渐向“下流”靠拢,只能购买5万日元的商品了,这也就是一般所称的“UNIQLO现象”。

这样的话,实际销售额则为:

10万日元×15万人=150亿日元
5万日元×45万人=225亿日元
3万日元×40万人=120亿日元

合计销售额为495亿日元,仅为1973年模式的80%。考虑到百货商店业的销售业绩比“泡沫经济”时代还要减少3至4成,因此基本上就是属于这一模式。这其实是因为市场已经从“中流社会”向“等级化社会”或“下流社会”转变了,而生产者的生产制造模式以及商业经营者的销售模式却仍然停留在中流社会的模式上,以这种不变的模式来应对业已变化了的市场,销售额减少也是理所当然的了。简单来说,就是百货商店销售额的逐年减少,其实是从1973年模式向201X 年模式转变失败的结果。

如果想使销售额回升,百货商店又该如何做呢?

倘若“中流”和“下流”都能恢复至购买得起原来价格水平的商品的话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即使是这样,总的销售额仍然是减少的,因为“中流”的人数减少了。如果将“中流”的商品价格由7万日元提高至8万日元,将 “下流”的商品价格由3万日元提高至4万日元,结果会如何?消费者会购买吗?显然是很困难的,且不说“下流”的人群很难接受,就是“中流”的人群其意识也已经下流化了,他们变得只愿意选购便宜的商品。
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提升销售额?还不如提升“上流”的商品价格。假设将商品价格由10万日元提升为15万日元,则:

15万日元×15万人=225亿日元
5万日元×45万人=225亿日元
3万日元×40万人=120亿日元

总销售额为570亿日元,仍然未及1973年模式的销售额。如果想要超过1973年模式的销售额,必须设法使上流阶层的消费者能够购买20万日元的商品(或者购买2件价格10万日元的商品)。

20万日元×15万人=300亿日元
5万日元×45万人=225亿日元
3万日元×40万人=120亿日元

合计销售额为645亿日元,如此方才能够超过1973年模式的销售额。可见,要将中流阶层人数减少所造成的销售额减少部分弥补回来有多么困难。
®™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回帖

2

积分

1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4-9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7-5-15 11:05:21| 字数 126| - 中国–上海–上海–黄浦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流社会》初步感觉和我前几天看的一篇东西<br />
有点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br />
<br />
大家都看看吧


TXT文档看着累
要word的留mail哈

[ 本帖最后由 drculax 于 2007-5-15 11:1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了鬼
理性是个力气活儿

还好会长不嫩古董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0

回帖

0

积分

564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6-8-9
发表于 2007-5-15 12:13:57| 字数 7| -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华东理工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41

回帖

70

积分

3万

资产值

至尊会员I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注册时间
2004-12-13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7-5-15 12:38:47| 字数 7| - 中国–上海–上海–松江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去找来看看~~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keep balance of natur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43

回帖

2

积分

1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5-1-22
发表于 2007-5-15 13:25:55| 字数 2,152| - 中国–上海–上海 电信/东方有线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越下流越快乐的年代

现如今的确是一个越下流越快乐的年代,一天不下流就有种跟不上时代的感觉。你看看一帮狐男狗女坐在酒桌上海阔天空,极尽下流之能事,尽显段子之魔力,把中华五千年流氓文化演绎得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段高过一段,直快活得前仰后合,留下孤家一人惶恐不安,仿佛满世界的快乐跟我搭不上边。终于明白:不下流,难入流。


为了论证这个伟大的真理,还是不得不炒一炒历史的剩饭。先说说历朝历代的皇帝同志们,据可靠消息报道99%以上是靠下流起家。这个问题因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汉语语言文学、厚黑学等诸多学科,在此无法详尽论证。偶只想管中窥豹,说说造反的故事。
先说失败的例子。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兵变,拿老百姓当猴耍,写了一个什么“陈胜王”条子,塞到鱼肚子。还叫吴广这个呆B去装狐狸,半夜里大喊 “大楚兴,陈胜王”。让那些无知的兵卒们陪他们一起去死。此其一。张角仨发动的黄巾起义,稍为有些进步。他搞了一帮人四处举办讲座,网罗愚昧群众达几十万人之多,恬不知耻地颁布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四句口号。意思是自己当草民实在没意思,大伙支持我造反当皇帝吧,当了皇帝咱不会忘了弟兄们。此其二。事不过三,咱就不再一一引证了,小结:他们的共同点是,因为他们的下流手段没有发挥好,没有成什么气候,虽然也入了正史,但终究还只是挂了个江湖好汉的头衔而已。


再说成功的例子。相较之下,刘邦和刘备这两小子就不是一般的流氓了。刘邦这小子和项羽这个愣头青斗了四年,最后竟把个“力拔天兮气盖世”小霸王弄得自刎乌江,自己高高兴兴做了皇帝。刘备这个人被罗贯中描述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长成这幅模样,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李宗吾同志在《厚黑学》里分析得入木三分,用不着我们这些人废话多多了。这两个人堪称下流者的典范(后来者当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请恕我直言,当下骂人的潜规则是:骂远不骂近,骂古不骂今,骂外单位不骂本单位,骂上级不骂本级,国情社情如此,咱还是省几句话罢),早已被政坛人物奉为圭臬。不下流,难入流。一正一反,都是说的政治界。为了更令人信服,我们还是要紧密联系实际,谈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下流观。诚以为,此理绝非偶家酒桌失意所得,它既有其特殊性更有其普遍性,按照“存在即合理”的说法,它同样完全符合当前的社会氛围。理由有三:


一是下流能吸引眼球。现如今讲究的是眼球效应,吸引眼光意味着占领市场。为了占领市场,谁都敢于赤祼上阵。尤其是网络的发育成熟,肢体语言的勃起已经变得无人能够阻挡。数年来目睹了“宝贝”凌空出浴、“蝴蝶”胯下尖叫、“芙蓉”视频喷血……勇气大于才气,色不如人色胆过人,为了娱乐别人绝对敢于愚弄自己者此起彼伏,尽管出了洋相还不知道真相,但总归能捞他个粮米满仓。十年寒窗不如衣服脱光,眼球才是硬道理。这大概是眼球经济的不二法宝。


二是下流能隐蔽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一个缺乏信誉机制的社会里,暴露内心就等于牺牲自己。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所以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隐真示假,动什么也不会动感情,丢什么也不会丢奶酪。全民都下流,老少皆浮躁,谁也不敢洗去泥巴露出金,否则一不小心就给仇富者剁了。所以下流者往往是最安全的,你看看有谁去敲诈勒索一个小流氓地痞的?北京的王朔多年以前就高喊:“我是流氓我怕谁?”无数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以攻为守的最佳战术。草民真想六体投地。

三则下流能积蓄力量。现在有个国家词汇比较流行,称“韬光养晦”。我曾经说过,在所有的生活行为里面,下流是最舒服也是最省力的一种姿势。有个老祖宗说: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应该算是下流学的鼻祖吧。你看,万川归海,有容乃大。你下流你怕什么?管他清水、污水,一古脑儿地通吃,等你集下流之大成时,你就具备了兴风作浪、翻江倒海的能量。有句网络流行语云: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而我则要说,如果你不想改变世界,你就下流,如果你不下流,你就天天屁滚尿流。


语言快车开到这里,忍不住还是要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下流,难入流”的结论,只是本人道闻途见,信口雌黄而已。说实话,本人境界并不高,没事就想下流。无奈下流层次太低,不得要领,老是被人骂成流氓。人比人气死人,都是一样地下流,为什么别人可以气宇轩昂,而我只能獐眉鼠目?下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下流时还是清醒的。如果你有个不下流、也能争上游的经验,请不吝赐教。现如今的确是一个越下流越快乐的年代,一天不下流就有种跟不上时代的感觉。你看看一帮狐男狗女坐在酒桌上海阔天空,极尽下流之能事,尽显段子之魔力,把中华五千年流氓文化演绎得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段高过一段,直快活得前仰后合,留下孤家一人惶恐不安,仿佛满世界的快乐跟我搭不上边。终于明白:不下流,难入流一是下流能吸引眼球。现如今讲究的是眼球效应,吸引眼光意味着占领市场。为了占领市场,谁都敢于赤祼上阵。尤其是网络的发育成熟,肢体语言的勃起已经变得无人能够阻挡。数年来目睹了“宝贝”凌空出浴、“蝴蝶”胯下尖叫、“芙蓉”视频喷血……勇气大于才气,色不如人色胆过人,为了娱乐别人绝对敢于愚弄自己者此起彼伏,尽管出了洋相还不知道真相,但总归能捞他个粮米满仓十年寒窗不如衣服脱光,眼球才是硬道理。这大概是眼球经济的不二法宝。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遂身退
诚全而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回帖

2

积分

1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4-9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7-5-15 13:27:34| 字数 7| - 中国–上海–上海–黄浦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literal 的帖子

痛快了? 咻咻~
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了鬼
理性是个力气活儿

还好会长不嫩古董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万

回帖

523

积分

23万

资产值

天下无敌I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注册时间
2005-6-27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月全勤勋章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金牌荣誉勋章(注册2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7-5-15 13:45:14| 字数 1| - 中国–上海–上海 漕河泾科技网IDC机房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 打开心灵的窗, 看透这黑黑的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3

积分

2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1-16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17:18:55| 字数 1,640| -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流社会》选载之四

《下流社会》选载之四

作者:三浦展


我们注意到,向15%的上流阶层消费者销售价值15万日元的商品的销售额,与向45%的中流阶层消费者销售价值5万日元的商品,其销售额完全相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人口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而商品单价为后者的三倍,自然销售额等同。显然,从利润的角度来讲,针对上流阶层进行销售所获取的利润要多得多。如果上流阶层消费者每人购买20万日元的商品,则合计销售额总共多出75亿日元,这75亿日元恐怕都是纯利润吧。
假设向男性100万人同样销售西服……
1958年
等级化社会模式</U>                    </U>
上  10万日元×4万人=40亿日元
中  7万日元×41万人=287亿日元
下  3万日元×55万人=165亿日元

合计=492亿日元

1973年
中流社会模式</U>                    </U>
上  10万日元×8万人=80亿日元
中  7万日元×64万人=448亿日元
下  3万日元×29万人=87亿日元

合计=615亿日元


201X年
等级化社会一般的模式</U>                    </U>
上  10万日元×15万人=150亿日元
中  7万日元×45万人=315亿日元
下  3万日元×40万人=120亿日元

合计=585亿日元

等级化社会通货紧缩的模式</U>                    </U>
上  10万日元×15万人=150亿日元
中  5万日元×45万人=225亿日元
下  3万日元×40万人=120亿日元

合计=495亿日元

等级化社会针对富裕阶层的模式</U>                    </U>
上  20万日元×15万人=300亿日元
中  5万日元×45万人=225亿日元
下  3万日元×40万人=120亿日元

合计=645亿日元

在中流阶层人数逐渐减少的大趋势下,以中流阶层为消费的主要目标群并非最佳策略,而必须更加瞄准上流阶层人群,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扩大销售额并且创出利润。现在的日本已经开始进入到这样的时代了。故此,从中流社会向等级化社会(即下流社会)的转变,使得原先的生产及经营模式失效,因而不得不探索和适应新的模式。
然而,日本的企业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整个体系都围绕着一个固定的模式而运作,这个模式只是为了数量庞大的中流阶层而生产和销售大量的商品,人们可以看到日本企业中的生产流水线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设计和设置的,加上企业员工人数过多,因而只能追求低利润率以保证扩大销售。
随着社会下流化的进一步加速,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将目标消费群锁定在“中流”的人群身上,并为此目标而大量生产,必须要采取新的战略,例如针对上流阶层的消费者就必须要有适合“上流”的专门商品。
过去,以“中流”人群为目标消费群确实能够实现销售额及利润的最大化,因为向“中流”的人群销售10万日元的商品,假设转向“上流”人群却要实现同样的总销售额,就必须销售出80万日元的商品,这在那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今后,只需针对“上流”人群销售30万日元的商品,就可以实现同样的总销售额,况且利润率会更高,而这样做却将变为可能。丰田汽车公司于2005年8月起开始生产和销售的“雷克萨斯”高级轿车正是这一战略的产物,2003年改装后重新营业的伊势丹百货绅士馆也大胆地迈出了高级化路线的一步。在此之前,百货商店的男士服饰铺面简直就是专为中流阶层的科长、部长们而设计的卖场,伊势丹绅士馆的改装可以说是在瞄准“上流”人群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差别化。
丰田汽车公司的“皇冠”轿车推出于1955年,与“1955年体制”一道登场,其后,从“花冠”到“光冠”再到“皇冠”,丰田汽车公司成长为一个产品线丰富的大型企业,其产品的逐步升级也正好为当时的阶层上升提示了一种经典的消费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皇冠”轿车可以说是日本“一亿人口中流化时代”的一个象征。
如今,丰收田汽车公司却专为一小部分富裕阶层推出了“雷克萨斯”高级轿车,毫无疑问,它不可能像“皇冠”车那样畅销,因为现在已经是“2005年体制”的时代了。

[ 本帖最后由 raysonpak 于 2007-5-18 15:27 编辑 ]
®™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3

积分

2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1-16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4:52:36| 字数 1,644| -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流社会》选载之五 阶层化社会的价值观

阶层化社会的价值观

如果第1章中论述的阶层 分化日益扩大的话,国民势将日渐分化成数个各不相同的阶层集团。以此作为前提,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的假设:

一、具有阶层上升志向的人群较之以前有所减少,反之重视个人兴趣、或者投身于NPO(非赢利性民间组织)、志愿者活动超过重视工作和金钱等的人则有所增加;

二、在阶层上升志向不甚强的人群中,不进入企业正规就业,而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选择更加自由的工作形式的人将越来越多;

三、依然有一定的人数像以前一样仍然怀有较强的阶层上升志向,特别是女性中怀有阶层上升志向的人还有所增加;而阶层上升志向较强的人群,大多选择进入重视个人绩效的薪资体系工作,例如外资企业或是高风险的新兴创投行业,以获取更多的劳动报酬;

四、期望依靠丈夫的经济实力而跻身较高阶层、成为专业主妇的女性依然有着相当的数量。

女性的分化

根据上述前提,我们以是志在提升自己的阶层还是只想维持现状,是重视职业还是重视个人的兴趣(女子则是重视职业还是志在做一名专职家庭主妇),以此作为两个坐标轴,从而来分析男性与女性分别是如何分化的,自然只不过是假说性质的。

上世纪80年代前期,女性的生活方式以成为一名家庭主妇最为典型,俨然是多数派。但随着1988年《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实施后,从事和男性一样的工作并且获得较高薪水的女性多了起来。另一方面,以自由打工者或派遣雇员的形式从事各种工作的女性也有所增加,不愿结婚的女性也开始增多。女性的生活方式着实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女性日渐分化了。

以下关于男女消费者的描述未必全都是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划分的,只是笔者基于自己多年的市场研究经验以及调查访问而归纳出来的,其中部分则在某种程度上,有第3章以后所介绍的调查数据可资佐证。

(1)专职家庭主妇型

在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前,真正能够成为专职家庭主妇的,只限于一小部分出生于富贵之家的女性。但自经济高速增长期之后一直到80年代,由于只要与普通的工薪阶层男性结婚,便可以保证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水平并且有望不断提升,因而渴望成为专职家庭主妇的女性人数大增,几乎分布于各阶层的全部女性。

事实上,在《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实施以前,从高中或是大专毕业后,进入企业从事辅助的事务性工作,然后遇到一个对自己一见钟情的男性,称心如意地退职、结婚,这便是许多女性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生。但是《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实施以后,女性读完四年制大学,毕业后进入企业与男性从事同样工作的生活方式受到鼓励,而专职家庭主妇的生活方式则因完全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失去了其独立性,故而在一段时期内饱受微词,甚至被少数人蔑为“傻瓜”。

ZF取消了被认为是鼓励女性甘当专职家庭主妇的配偶补贴,税收调节部门内甚至还出现了“专职家庭主妇是缺少生活意欲的寄生虫”这样的论调,因而近年来专职家庭主妇的名声不太好。尽管如此,对于女性来说,进入富裕家庭当个专职家庭主妇至今依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何况经济久久难以摆脱不景气,收入增加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现实境况中,人们对未来的富庶安逸的生活越来越不抱奢望。因此,专职家庭主妇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正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女性的自身价值,是确保生活稳定的一种最具有战略性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名古屋富家媛” (指爱用名牌、喜欢穿着略显保守的服饰、使用粉红色来点缀服饰、发梢向内侧卷曲的一类时尚女性,因为名古屋地区较多此类女性,因而得名。——译者注)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原因便在于此。她们都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或其他富庶家庭的子女,毕业于著名大学或大专院校,凭借家庭的关系进入大型企业就业,也有的则在家帮助母亲从事家务,白天同母亲一起优雅地上街购物或研究食谱。她们的父母亲和她们本人一样,将能够维持当前的等级阶层和目前的生活水准,甚至有可能向上更提升一步的婚姻视作理所当然。在消费方面,无论是汽车、住房还是时装、家居布置等,在所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高级志向,惟高档是取。为了提高修养,维持当前的等级阶层,她们还在资格考试、英语学习等方面花费甚巨。
®™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3

积分

2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1-16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4:54:47| 字数 1,718| -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流社会》选载之六 当个专职家庭主妇也难如愿

当个专职家庭主妇也难如愿

然而,能够令女性真正成为专职家庭主妇,换句话说,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可以让女性毫无顾虑轻松辞去工作、并且今后仍有潜力使收入不断增加的高收入男性越来越少了。正如庆应大学樋口美雄教授所指出的,由于男性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并逐渐固定化(参见樋口美雄编《日本的收入差距与社会阶层》),因而越来越多的男性希望女性结婚后仍然外出工作。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进行的“第12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也显示,希望妻子结婚后在家当个专职家庭主妇的男性1987年为38%,而2002年却下降至18%。

因此,志在当一个专职家庭主妇的女性,其人生理想得以实现的可能性比之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低。但尽管如此,即使不考虑亿万富翁,大多数女性还是希望至少男性的年收入要在700万日元以上,可是这样的男性毕竟只是少数人,人人志在必得,于是便勃发了争夺男性的战争。

  

要想在这样的争夺战中胜出,女性必须姿容出众,或者是性格可人,或者是家境良好,又或者是聪明过人。如果不幸以上各方面皆不如人意的话,就只好委屈一下自己,嫁个年收入较低的男性为妻,倘若不甘心,便不得不选择独身生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像个“甩干女”(出自日本漫画《萤火虫之光》,女主人公雨宫萤20多岁放弃了恋爱,平日每天下班回家后便沉浸在漫画中,一边翻看漫画一边独自轻斟慢饮,休息日则埋头被窝里呼呼大睡,这便是她最大的幸福,就像一个青春早已被甩干了的人,故称“甩干女”。——译者注)似地过着寂寞而无聊的日子。

(2)富婆型

1986 年《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实施以后,高学历、就职志向强烈的女性,主要是那些四年制大学毕业的女性,开始进入企业成为职业女性,从事与男性相同的工作,并获取与男性同等的薪水。这些女性如今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她们当中有的人年收入超过1000万日元,这部分女性被称为“富婆”。

追溯 “富婆”一词的起源蛮有意思的。它原是出版《你想成为百万富婆吗?》(Six Figure Women)一书的出版社——美国发现21世纪出版社“发明”的词汇,Six Figure即六位数,也就是年收入10万美元的意思。折算成日元,约相当于年收入1000万日元,或者说月薪100万日元以上。能赚得如此高薪的女性才称得上是“富婆”。虽然现实生活中富婆型的女性不少年收入只有600万左右,但是依然可以体味到那种豪富的感觉。

富婆型女性的特征是高学历、高职历、高收入,一般从事的都是医生、律师、税务师、会计师、咨询师等被人尊称为“先生”、“士族”的职业(参照三浦展著《“便装女”的时代》)。

根据财团法人“社会经济生产性本部”的调查,新进入企业的女性员工中,雄心勃勃有志挑战科长以上、直至社长(总经理)职位的女性占21%。

富婆型女性的性格大多上进心极强,意志坚忍不拔,自我开发意识也较强。她们当中有许多是从小随父母长期居住在国外后归国的,或者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及其他海外生活体验,许多人出身于东京都市中心西南部(目黑区、世代田区、杉并区以及横滨市的青叶区一带)的富裕家庭,现在仍居住在这些高档社区,父母亲从事医生、律师等“先生”、“士族”职业的也很多。其中未婚、靠自己的财力购买市中心高级公寓的女性不在少数(据推算,在首都圈内购买公寓的未婚女性至少有1万人),当然也有不少已经结婚,夫妇两人同时拥有自己的工作,并且育有子女。

富婆型女性的丈夫一般也都是高收入人群。这是因为高收入的女性在她们的人生中,在与大学同学、公司同事、客户等的接触过程中,遇到高收入的男性或具有高收入潜力的男性的机会要比普通女性多得多。

也有少数人原本是期望成为一名专职家庭主妇的,但由于某种偶然的机缘,而成为富婆型女性。对这类女性的现场访问显示出,她们其实是非常好强的,为了不断提高自己而不遗余力。一旦成为家庭主妇,她们也会在子女教育上倾注大量心血。

在消费方面,富婆型女性追求名牌、追求美食、追求时尚,其中有许多人每年花费在服饰上的费用超过100万日元。银座、青山等传统时尚街区自不必说了,四谷荒木町、人形町、门前仲町一带极有个性的餐厅也经常可以看到她们出没其间。当感觉工作疲惫的时候,她们便会去海外旅行,平时则经常光顾美容院、美甲院、美体按摩院等。
®™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3

积分

2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1-16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1:15:25| 字数 2,327| -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流社会》选载之七

《下流社会》选载之七


现场访问:真想早一点退休算了

被访问者资料:29岁,地方公务员,年收入超过400万日元,储蓄700万日元

我是跟父母亲住在一起的单身男人,每月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大概有15万日元左右,但实际上每月只花大约7万日元,剩下的钱都存起来了。

  

生活水平大概可以打70分吧。不足的是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太少了(平时平均晚上11点左右才回家),还有就是家里居住空间太小了。

对生活的满意度是40分。不足之处是因为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少,个人的兴趣一点都顾不上了,与朋友的接触也因此越来越疏远。满意之处则是因为还是单身,所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花钱。

我的价值观概括起来是,理性地设计自己的人生,为了给将来做好准备,就必须学习知识和储蓄金钱。工作上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即使收入不多也无妨,只要生活得不太累就好。希望跟家人还有朋友一起和和美美地生活。

日常的服装等都是在超市或者百货商店买的,像佳世客、SATY、崇光百货等,对名牌商品没有什么兴趣。家电产品则在附近的家电大卖场DEODEO、“BEST电器”还有“价格.com”里购买。

今后没有特别想买的大件商品。最想做的事情是休一个长假,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下。我对理财有关注,对于进一步充电倒不怎么在意。关于自己的人生设计我想等结婚之后再好好考虑一下,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早点退休算了。

(4)自由打工族

据说,年龄在20~34岁之间、无固定职业的广义上的自由打工者目前超过400万,其中有半数是男性。这类人群渴望生活得更加个性化一些,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作职业来做,于是口口声声标榜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拒绝进入企业当一名正式雇员。结果,转瞬间年龄就过了30岁,但仍然没有寻觅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于是不由得暗暗焦虑起来,有些人出于对未来的不安,尽管已经延宕了许多年,仍不得不进入企业成为一名正式雇员。

这一类人群收入相对较少,因而不可能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花费较多金钱,只能局限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集中财力一掷千金。

现场访问:现在开始反省这样子下去不行了……

被访问者资料:26岁,设计师,年收入超过200万日元,储蓄为零

留了一级之后,终于从大学毕业,开始几年只是做一些零工,后来发觉这样的工作持续下去毫无意义,于是进了一家小型设计公司,收入比打零工时还要少,每月才18万日元左右。起初说好公司效益好的时候还有奖金,但是今年一次也没有发过,去年倒听说发了四次。

房屋租金每月5万5千日元。早上不吃早饭,中午吃碗牛肉盖交饭或是去普通的小饭馆随便吃点,平均下来每天伙食费大概600日元。晚上一般要到八九点钟才回家,自己做了吃,经常做的是中餐风味的苦瓜木耳炒肉片。从住处骑自行车不远有一家“佳世客”,所以有时候在那里买些意大利通心粉回来做。自己做了吃既便宜又好吃。附近如果再有家“SHOP 99”就更方便了,或者有间百元商店的话,就可以去买电池之类的小商品。

每个月伙食费基本上在3万日元左右,再加上水电煤等,每月应该还可以剩下七、八万日元灵活支配,不过我还经常会买些饮料啦、香烟啦等等,加起来费用好像也不少,所以有时候根本没买什么大件东西,根本感觉不到怎么花的,钱就花完了,所以我的银行储蓄到现在还是零。

不过我喜欢音乐,有时候会买些乐器或者是乐器零件。一般都是在因特网上购买,因为便宜,前些时候花1万日元买了一架“哈蒙德”电子风琴。还有,液晶放映机也是花1万日元买来的,我把它跟DVD显示屏连在一起看。以后如果遇到音质更好点的“哈蒙德”电子风琴,或是Fender Rhodes啦“乌利泽”的顶级电钢琴的话还想再买一架。

我特别喜欢在旧货中淘宝,一点也不会在意它是新品还是旧货,不管是乐器还是书还是衣服,首先总是挑便宜的旧货买。

西服之类几乎不买的,所以花在服装上的费用不算多,内衣大多在UNIQLO廉价店买,外套嘛还是稍稍价格贵点的东西穿着感觉好些。加上现在年纪也26岁了,以前尽穿从旧货里淘来的衣服,不过以后也想买一些品质好点的西服,像山本燿司这样有想法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衣服就有点意思。穿件故意做得皱巴巴的衣服,手里夹只弹眼落睛的高档公文包,感觉也很不错啊。

今后最想做的事情是去海外旅行。前阵子,住在洛杉矶的姑妈去世,我到洛杉矶去参加她的葬礼,结果上瘾了,特别想去海外走走看看。当然最喜欢去的还是欧洲和美国,毕竟我是从小在欧美音乐的熏陶中长大的。

嗯,我这个人比较懒惰,因为喜欢音乐所以经常窝在家里不出去,现在开始觉得这样并不好,因为这样就失去了许多接触到各种有趣事情的机会。我想今后还是要少许活泼些更好,体育运动之类的也应该适当地参加一些。

不久前,我被女朋友甩了。她是我在美术大学预备班时的同学,我考了一次美术大学没有考上,第二年再考考上的,她是直接从高中考入的,我还留过级,她则是顺顺当当毕的业,进了一家大型服装公司从事店铺设计工作。所以从走出学校踏上社会来讲,我比她晚了两年。除了跟她分手这个原因之外,当然还有各种其他原因,让我觉得自己现在这个样子下去是不行的,我开始对过去的自我产生了否定。而她则是做事利索、不喜欢稀里糊涂混日子的那种人。

说到工作,我现在进公司才三个月,自己感觉不太有信心。工作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客户提出的要求设计出图样,说穿了不是我喜欢的工作类型。不过,只要努力去做,我想一定会有回报的。我理想中的工作是:让我一见到就觉得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然后拼命去做,完成之后悠闲地过自己想过的日子。能够结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工作是最理想的工作。

我觉得人还是要有个性。我自己的个性?我也说大不清楚,大概性情怪僻算是我的个性吧。

你问我的生活水平?嗯……大概属于中流中的中流吧。将来的年收入我想至少应该有400~600万日元吧。
®™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回帖

2

积分

1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4-9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7-5-21 13:51:54| 字数 14| - 中国–上海–上海–黄浦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7290看电子书
杂整?
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了鬼
理性是个力气活儿

还好会长不嫩古董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3

积分

2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1-16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3:57:05| 字数 21| -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drculax 的帖子

要装个软件。如mobireader。。。。
®™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3

积分

2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1-16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5-23 15:02:10| 字数 1,755| -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流社会》选载之八

日本桥一带美女激增之谜

你知道现在东京美女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吗?或许出乎你的意料,既不是银座,也不是青山,更不是涩谷,而是日本桥和二子玉川一带。

自然,银座和青山地区是历久不衰的时尚之地,向来也是美丽的少妇及富家小姐聚集之地,但稍稍远离市中心的二子玉川拥有高岛屋购物中心,近年改装之后重新开张以来,其顾客层次之高远远超出市中心的许多百货商店。

  

而日本桥一带近年增多的倒不是年轻的美少妇或富家小姐,那是什么人呢?原来她们大多是在日本桥一带金融机构里工作的金领丽人、富婆型女性。那些女性理财师、股市操盘手、证券经纪人等,身穿GUCCI或PRADA的黑色西服,精神抖擞地走在日本桥街上的风景,让人立刻联想到好莱坞电影中的世界,这情景其实在日本的金融街——日本桥一带也时常会映入眼帘的。

这些美女并没有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也不是头发散乱地拼命工作,她们毕竟是有钱一族,因而懂得将头发和肌肤保养得非常整洁漂亮。如后面的访问记中所写,她们工作起来可能会不顾一切地工作到很晚,而将孩子寄放在托儿所,但是每周仍然会学习烹饪,还坚持不断地上美容院以及英语教室。真是活力十足!二十多年前,桐岛洋子曾写过一书书叫《聪明的女人会烹饪》,借用一下她的话,现在的情形则是“聪明的女人会烹饪会化妆会英语”!

她们的消费除了一般的时装、美食等之外,还广涉旅行、家具收藏、证券投资及不动产投资等。假如在外资企业就职的话,休假也较多,夏季休假有时长达一个月,因而身心两方面都很优裕。为了不断提高自己,他们花费在学习方面的费用较多,很多人拥有留学经验或希望今后去海外留学,这是为了取得国际律师或国际会计师的资格,在海外购买有独立产权的度假公寓的女性也层出不绝。

与此相比,涩谷一带从阶层的角度来讲则是最下流阶层的年轻人聚集的地方,现代社会的中心城区几乎都是如此。

现场访问:想跟丈夫一起去夏威夷打高尔夫

被访问者资料:35岁,著名私立大学毕业,在大型企业调查本部工作,父亲是大型贸易公司职员,年收入1000万日元,储蓄2000万日元,现在与丈夫和孩子 3人生活在大田区租来的公寓里。每月房租25万,丈夫的年收入大约1200~1300万日元,房租加生活费每月花销40万由丈夫出。

我自己每个月储蓄40万日元,至今总共储蓄约2000万日元,另外还有父亲给我的股票大概价值2000万。丈夫每个月储蓄不储蓄我不清楚。我开的车子是“宝马525”,下次换的话我想换辆“雷克萨斯”也不错。我们现在还没有自己买房子的打算,因为我丈夫不太想买。

我特别喜欢购物。结婚之前每年大概要花200万日元用来买衣服,一般都在日本桥等地方的百货商店里买,或者是到海外旅行时集中购买它几十万日元的东西。还有就是花销在旅行和美食上,每星期一次跟女友去吃一顿8000日元左右的西餐,晚上有时候会有男性朋友请客。旅行是每年两次,夏威夷或欧洲,去夏威夷是为了打高尔夫,去欧洲则主要是购物。现在有了孩子需要照看,不大有时间购物了,不过每年还是会买衣服买掉100万左右,但是UNIQLO之类的东西我绝对不买!等孩子再大些,我就可以在高级餐厅花上两个小时好好吃一顿。还可以全家人一起去夏威夷,把孩子寄放在酒店里,和丈夫痛痛快快打高尔夫。

我还喜欢烹饪,以前曾经学过怀石料理,现在正在学习中国料理。从今年起,我每星期去做一次美容美体,还坚持上外语学校学英语。

孩子是我现在最大的人生乐趣。我觉得女人结婚、生子是一种幸福,因为精神上会产生一种安定感。

孩子是个男孩,现在入托在托儿所。等他上中学了,我希望他上私立学校,或者到国外去留学也可以。我对农业、食品等比较感兴趣,将来有机会想参加一些NPO活动,听说夏威夷有为期三个星期的农业体验暑期班,我想让我孩子也参加这类活动,这样大人们玩起来也安心。

现在请了个家庭教师教孩子学钢琴,因为我小时候父母亲也让我学过钢琴,所以我想我的孩子也应该学学钢琴之类的。不能让孩子成天只知道看电视或是看碟片,要养成他读书的兴趣,不能排斥活字印刷的知识,应该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文静大方的孩子。

以前我是做销售工作的,但是公司里没有一个女性前辈让我觉得她就是我十年以后的榜样。现在做的是市场调查工作,这方面倒是有榜样可以让我去学习。我想通过现在的工作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以后有机会再重返销售的岗位。
®™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3

积分

2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3-1-16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5-23 15:04:51| 字数 1,778| - 中国–上海–上海–浦东新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流社会》选载之九

(3)“便装女型”
有些女性在学校学习掌握了有关经济学知识后,并没有进入企业成为一名职业女性,而是希望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更加自由自在地工作和生活。
这类女性大多是专科学历,就职则多希望从事像美容师、宠物训练师、糕点师等需要专门资格的职业,或者是从事像设计师、音乐制作人等艺术创作性的职业。这类女性因为她们的服饰特征而得名“便装女”(“便装女”是作者三浦展创造的一个词,指最早出现于原宿、下北泽等地,近年来人数日益增多的一个年轻女性族群,其服装风格以宽大随意、不按常理搭配、戴一顶老派男性帽子为特征,价值观念则是我行我素、张扬自我、乐观、重视一技之长、不愿意当专职家庭主妇等。参见三浦展著《“便装女”的时代》。——译者注),但是从其职业志向和人生目标来看,称呼其为“一技之长派”似乎更加贴切。
虽说是“一技之长派”,其实她们并没有很强烈的上进心和阶层上升志向,只是追求适合自己、能展现自己性格、喜爱的职业,对于未来的人生,也没有很明晰的勾画和期盼。她们虽然期望着结婚生子,但并不想成为一个专业的家庭主妇,她们的服饰多是在郊外地铁车站大楼的商店或旧衣店里购买的,对于音乐、海报、动漫画等亚文化现象非常的热衷。不过,这类“一技之长派”的女性比之大型企业中的白领,一般来说收入要低,而且在现实生活当中,在她们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人之前,往往遭受过许多挫折,不少人没有固定工作,不得不以非正规就业的形式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读了拙著《失去工作就是迷失自我》之后,某家专门面向美容院行业的杂志前来采访笔者。据这家杂志编辑部的人员介绍,如今美容院不断有新店开张,因此美容学校学生的就业率非常高,但是因为很多人不安心在小型美容院工作,或者即使进了大型连锁美容院也往往很快就会辞职,所以美容院方面不得不接连不断地招聘新员工,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美容学校的学生就业率居高不下。
“便装女型”的女性最终的目标是拥有自己的店铺或工作室,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活跃在各自的领域,倘若这一目标无从实现的话,那么从30来岁开始,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与“富婆型”女性以及专职家庭主妇型的女性之间收入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现场访问:钱只要够我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就行
被访问者资料:23岁,自由职业者(园艺)
——1年间大约花费多少在购买衣服上?
——嗯……花费不算少,不过大概10万日元不到点吧。
——假设满分100分,你觉得跟一般的人比较起来,你的生活水平大约是多少点?
——一般的人?生活水平?你指哪方面?
——既有经济方面,也包含知识啦、生活质量或生活内容啦,还有修养、文化水准等等,总之全部包括在内。
——哦,怎么讲呢?跟一般的人比较对吧?嗯……大概50分吧。
——理由呢?
——因为我从事的是园艺,虽然住在东京都内,也算跟大自然天天有接触。
——那负面的理由呢?
——负面的理由,主要是体力劳动,属于自己的时间比较少,还有因为是体力劳动,所以精神也很容易感觉疲劳。
——有没有觉得通过工作使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加爽朗了?
——现在是快速社会,即使自己想多花些时间去做,但是不抓紧时间赶快做又不行,自己想做的事情却做不到,这点让人感觉很烦躁。
——是因为喜欢才决定从事园艺工作的吗?
——是的。
——对生活的满意度?
——大概30分吧。
——为什么只打30分?请告诉我正反两方面的理由。
——我来东京才刚刚一年半左右,融入到这个大都市当中,感觉自己真的学习和掌握了许多技艺。虽然很辛苦,但我对自己今天所取得的成绩还是感到很满意。
——负面的理由呢?
——其实我早就应该回老家去的。回到家里,就有一种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感觉。以前我是在滑雪场工作的,在那里有一个朋友,后来她来东京了,跟我说房间还有空间,要不要我跟她一起住?结果,我本打算来东京玩玩的,却不想一呆就是一年半。
——是不是就像到东京来留学或者游学的感觉?
——对对,就有点那种感觉。
——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
——将来的事情……现在还不清楚。也许会从事农业吧,我对农业有点兴趣。
——结婚后也想一直工作下去吗?
——是啊,无论什么时候都希望心里有一个目标。虽然有些事情自己很喜欢,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还有其他应该做、不得不做的事情那就必须做好它,比如像对待家人啦朋友啦对自己很重要的人,我是非常认真的,绝不能含糊。当然也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至于金钱嘛,只要能够我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我想也就足够了。
®™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03:35 , Processed in 0.130447 second(s), 51 queries , Gzip On, OPcache On.

手机版|小黑屋|安卓客户端|iOS客户端|Archiver|备用网址1|备用网址2|在线留言|专门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