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7-1-15 21:29:28| 字数 1,646| - 中国–北京–北京 电信/中电飞华
|
显示全部楼层
“K”粉医学上称氯胺酮(Ketamine,又称KAN)。因为其物理形状呈白色粉末,故俗称“K”粉。临床上用作手术麻醉剂或麻醉诱导剂,属于静脉全麻药品,具有一定精神依赖性潜力。
毒品的一种,其外观为纯白色细结晶体,吸食方式为鼻吸或溶于饮料内饮用,化学成分为氯胺酮,属静脉麻醉药,能兴奋心血管,吸食过量可致死。目前,我国境内的“K粉”主要来源于荷兰。
氯胺酮俗称K粉,医学用于外科手术麻醉剂,如果滥用至70毫克会引致中毒,200毫克会产生幻觉,吸食者会感受到温和而幻彩的世界,500毫克将出现濒死状态。
氯胺酮的一般药理、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
郑继旺 刘志民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北京, 100083)
1 氯胺酮的一般药理与毒理作用
氯胺酮(ketamine)是苯环己哌啶(N-1-phenycyclohexy-piperidine, PCP)的衍生物,属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临床手术用麻醉剂。同属NMDA拮抗剂的还有PCP、MK801、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DM)和乙醇等[1]。
氯胺酮于60年代在美国发明后,曾在越战时期作为麻醉药在野战创伤外科中广泛使用。氯胺酮可产生类精神分裂症样症状 (schizophrenia-like symptoms)[2,3],这种作用在成人较突出和常见,而儿童对此反应相对较轻、主诉较少,因此目前临床上多用于小儿外科手术的基础麻醉,亦可单独使用,用于一些小手术, 或诊断检查、全麻诱导、复合全麻以及需反复操作的强镇痛(如烧伤换药)等临床麻醉[4]。氯胺酮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肌肉途径用药,故适用于儿童麻醉。
氯胺酮可抑制丘脑—新皮层系统,选择性地阻断痛觉,故具有镇痛的药理学作用;另一方面,氯胺酮对边缘系统呈兴奋作用,由此造成氯胺酮的一些作用特点如痛觉消失,意识模糊而不是完全丧失,浅睡眠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迟钝,感觉与环境分离,呈一种意识和感觉分离状态,称为“分离性麻醉” (dissociative anesthesia);此外由于氯胺酮不但无肌肉松驰作用,反而会出现由于肌张力增加造成的肌肉强直或木僵状态,故亦称为“木僵状麻醉” (cataleptic anesthesia)[5-7]。
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具有剂量相关的特点,使用剂量愈大,毒副作用愈显著[3]。其毒副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精神、神经系统反应。表现为鲜明的梦幻觉、错觉(illusion)、分离状态或分裂症,尖叫、兴奋、烦躁不安、定向障碍、认知障碍、易激惹行为、呕吐、流涎、谵妄、中等肌张力增加和颤抖等。这些毒副作用可发生于给药后,亦可发生于术后恢复期。有时,这些不愉快的精神反应在几天或几周后仍可再现。二是心血管系统。氯胺酮可增加主动脉压、心率和心脏指数,这种作用可能同交感神经兴奋和外周儿茶酚胺再摄取受到抑制有关;氯胺酮还可增加脑血流和颅内压以及眼压。因此,心功能不全、有心血管疾病、严重高血压或伴脑出血、青光眼患者服用氯胺酮是危险的[5,6]。
氯胺酮的临床常用剂量为静脉给药1-2 mg·kg-1;肌肉给药6-10 mg·kg-1。静脉给药后30-60 s起效, 持续10-15 min; 肌肉给药后3-8 min起效, 持续1-4 h。动物实验表明, 静脉注射氯胺酮 2.2 mg·kg-1后, 血药浓度在30 s时达30 000 ng·ml-1,10 min后降至1000 ng·ml-1。氯胺酮的分布半衰期(distribution half-life, t 1/2 α)约为 11 min, 清除半衰期(eliminate half-life, t 1/2 β)约为2.5 h,总身体清除率(total body clearance)为17 ml·kg-1·min-1。氯胺酮可透过胎盘,胎儿血浆和脑组织内的浓度,可等于甚至高于孕妇体内血药浓度。氯胺酮70%-90%在肝内代谢,尿液排泄。有研究认为某些氯胺酮代谢物是造成术后恢复期幻觉、梦境等反应的原因之一[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