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409|回复: 1

做的小广告呵呵 --《流氓的盛宴》——献给价值分崩离析的时代- 朱大可 -

 关闭 [复制链接] |自动提醒
阅读字号:

3142

回帖

0

积分

2380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5-11-4
发表于 2007-1-1 22:24:13| 字数 1,838| - 中国–陕西–西安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大可:当代负有盛名的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年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哲学博士,悉尼大学亚洲研究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是当时先锋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

  其著述有《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逃亡者档案》、《话语的闪电》、《守望者的文化月历》、《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多卷)等。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其见解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富有影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

  本书深入探讨了盛行于当代中国的流氓话语现象,是近年来中国思想界话语研究的罕见收获。朱大可把自己近8年异乡漂泊的生命体验,融入对流氓的理性探察中。

  本书深入探讨了盛行于当代中国的流氓话语现象。当代中国分为两个社会,一个是国家社会,另一个则是无秩序、无信仰、无权威和无道德的流氓社会,它以离开土地的两亿流民为基础,成为当代中国的隐形属性。

  本书以身份理论为逻辑前提,以流氓话语为对象,以酷语、色语和秽语等为分析元素,对渗透在各种文化样式(小说、诗歌、美术、音乐及大众文化等)之中的流氓叙事模式,展开了全面深入和独特新颖的阐释,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流氓话语的基本特征。读罢令人耳目一新。是流氓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近年来中国思想界话语研究的罕见收获。

  书评:朱大可发现了“流氓”美学文

  我们不要被朱大可的“流氓”所吓倒。在朱大可的阐释框架中,“流氓”一词首先被还原为一个中性词,使“流氓”这个长期隐匿在认知暗处的、被各种话语肢解的文化景观显形为当下亟待厘清的学术议题。这样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在朱大可的理论框架中,“流氓”具有宽阔的广义性,它泛指那些丧失土地、家园和灵魂的人,即身份丧失者,朱大可进一步将之定义为:“一个标准的流氓就是丧失了身份的离乡者,他持续地流走,并且保持了一个精神焦虑的容貌和社会反叛立场。”

  在朱大可早年那篇著名文论《流氓的精神分析》中,朱大可描绘了古代中国三代流氓谱系,它包括丧地者流氓神明大禹、丧国者流氓英雄孔子、墨子、荆轲、李白、杜甫,和丧本者流氓隐士或游戏者竹林七贤、唐寅等人。越过艰难的诗意般的迷思,朱大可最终为我们描绘出一副“流氓”的美学肖像:流氓是国家的江湖镜像。这无疑是对中国流氓精神历史性的深度求解。历经十多年的反复书写,这篇文论集于今发展成《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

  这部学术著作并不企图建构理论体系,却分明有着沉重的思想力度,它甚至修正了关于中国历史上漫长专制主义社会的静态“超稳定”结构这一流行论断。在作者看来,中国王朝的历史正是在国家主义/流氓主义、国家社会/流氓社会、极权状态/江湖状态之间振荡与摆动———这种耗散性的摆动获得一个动态稳定的型构,而线性历史(国家)的总体进程中又隐含着大量分叉历史(流氓)的细节———国家主义和流氓主义的互动就此平分了中国历史,并维系了中国王朝的漫长生命。不过,这一思想只能视为本书言说的遥远而艰深的背景,它重点阐释的毕竟还是当代中国话语中的流氓景象。

  那么何谓“流氓话语”?按作者的解释,从历史上看,它乃是以所谓的“反讽话语”体系对抗国家主义“正谕话语”体系的自我书写,它大量使用酷语(暴力话语)、色语(色情话语)和秽语(污言脏词),以期消解国家话语对意识形态的掌控。这种书写方式倒是可能指向个人自由主义的广阔语境,便于在各种话语领域表达原创力量。作者分析的话语样本涉及当代文学、美术、影视、摇滚乐、建筑、网络文化诸门类,由此制造出一个当代中国庞杂的流氓话语谱系。一般而言,国家话语和流氓话语各自言说,泾渭分明。在某种情况下它们达成和解是可能的。类似的现象,朱大可称之为“流氓主义的“天鹅绒革命”。不过,它无可避免地象征着文化精神标杆的矮化———然而它拥有广阔的市场。正是流氓主义、国家主义和市场主义,构成了当下中国话语的普遍征候。显然,当身处这个话语变革的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出了问题。

  熟悉朱大可写作方式的人不难发现,他善于运用巴洛克式夸饰语言,能够把理性的批评议题生生玩成话语能指的盛宴。相对于国家主义学术的“正谕”面孔,朱大可的批评话语本身就属于他所阐释的流氓主义“学术”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国家主义/流氓主义的对偶阐释框架,已深深嵌入到朱大可的批评话语实践中。在他手中,这一解读工具显得如此有效,人们大可称之为“流氓主义”文化批评。( 文:马策)

  (来源:东方早报)

                              编辑:李媛

3861

回帖

0

积分

4684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4-12-19
发表于 2007-1-1 22:27:04| 字数 8| - 中国–甘肃–兰州–城关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11 04:16 , Processed in 0.06036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OPcache On.

手机版|小黑屋|安卓客户端|iOS客户端|Archiver|备用网址1|备用网址2|在线留言|专门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