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8-7-16 22:36:35| 字数 1,930| - 中国–广东–广州–天河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感受]听音乐还是听味精?
最初买HiFi器材的时候, 手上最多就是发烧碟, 似乎不用一些"音效超绝" 的碟片把器材潜力榨出来,或者说看到不足,就不会甘心. 的确,同样内容的音乐,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喜欢更好的录音,或者说更吸引耳朵的录音.
后来发烧碟就基本不听了, 为什么? 录音不好吗?不是. 不好听吗? 也不是。 主要是感觉味精太多。 很多发烧录音的真空管胆化器的声音都很明显,一听就不真实,那种所谓醇厚的中音完全是做出来的。就像第一次吃味精,觉得好鲜。后来感觉到真正鸡汤的味道才使更好,如果鸡汤再加很多味精,只有味精味没有鸡味,感觉就要差好多了。至于说高音上的去,低音下的来的宽频的那种录音,听久了难免头疼。比如说像“天瀑”那样的鼓乐,怦怦的每天来一遍,声大的话邻居可能就要抗议了。如今在平时我发觉常受楼下的邻居的干扰。 他们常在下午睡觉的时间开大音响,放着一些卡拉OK常见曲目,闹得让人心烦。
对于音质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起初当我听蔡琴过瘾的时候,感觉周璇的原声碟播起来沙沙的,背景噪音太大。可就是这种带沙沙噪音的声音吸引了我,当耳朵开始适应比较差的录音的时候,沙沙声仿佛不存在了。
当然这是需要过程的。有次我买了EMI Reference 的一张历史录音, Thibaud 和Cortot 的合作,演奏Franck, Faure 和Debussy 的小提琴奏鸣曲。 音质是比较差的,应该说我当时是很失望的。 可是后来闲来无事,就把它播放一下,感觉比刚听得时候好些,可是还是难以接受。后来,读傅雷家书,居然又提到此片, 不过是当年的LP版的。傅雷对此大加赞赏。似乎他们的合作是这类法国音乐最好演绎之一了。
还有就是克莱斯勒的小提琴录音,再次之前,已经买过了谢林演奏的克莱斯勒版本,感觉没什么挑剔的,录音和音乐都是很美的,除了录音稍硬。听了糟糕的克莱斯勒自己的录音以后,才发觉谢林的版本录音有多么的出色。但是糟糕的录音是否会抹杀音乐的美感呢?不一定。好的音乐是很难被录音抹杀的,因为好的音乐不是好在解析力,低音的元素,而是好在内在的美感,感情因素,张力等等,只要录音不是太糟糕,就还可能被还原出来。这个还原就是要依赖你的感受力了。
心理因素会影响声音还原吗? 我想是的。最近家里买了一个HDTV ready的电视,看上去画面比以前的老隔行电视光鲜多了,放在一起比对,也感觉闪烁少些。可是我发觉自己还是喜欢老隔行电视,可能是习惯了吧。大脑已经帮电视作了隔行转逐行的处理,比起新电视的芯片,是不是更高明些呢?
除了音质,还有一个是版本。最近发现比较版本的问题比较麻烦,从版本比较的评论看,既能看到真正博学,懂得鉴赏的大家,也能看到追随名家,大师的现象,还有一些是和我差不多,对版本好坏还属于一知半解,没有头绪的。
不同的CD版本是否真的差的那么大? 我自己比较过少数,比如贝九。 这个有的人是有十几个版本的,我没有那么多,靠下载和购买也有了五六个不同版本。曾经企图比较一下,结果发现音效最差的就是大家说最好的富特文格勒在EMI的一个录音。凭借目前的欣赏能力,无法欣赏这一版本的长处。反而觉得Solti 的一个较新的版本录音不错,比卡拉扬63版录音更好。后来在另外一本书上看到也选得是我听得Solti版本,因为富特版录音太差。 可见录音的确还是可能影响音乐的理解了,但并不对所有人如此,可能至少对于理解力还不是很强的,听得还比较少的人(比如我),录音还是要尽量的好。 类似的,录音质量都不错的不同大师的演绎也不见得差的那么大,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可能多数听众都很难区分大师的好处究竟在哪里。 小提琴家 Isaac Stern对听众说,你们只有拉小提琴像我这么好,才能领略到海菲茨是多么伟大。 另一个故事,卡拉扬在奥地利指挥的时候,无论是什么曲目,听众都是爆满,有的年轻指挥家虽然在某些曲目上更能反映作曲家的思想,但是听众就是不买帐。所以批评家说“听众们去不是为了听音乐的,而是为了看卡拉扬指挥。 哪怕场上用一些音响器材替换了乐团,听众们还是回去听卡拉扬指挥机器” 话说得偏激了点,但却不无道理。我显然也是这听众的一个,而且水平比维也纳的听众肯定还是要差很多。
真正的音乐或许是不用太追求音质,也不用太追求版本的。好的音质和版本,包括好的 HiFi器材绝对有利于感受到真正的音乐,但这一样是需要聆听者的大脑去做翻译,去理解的。否则,那只是一种感官刺激。所以说,对于听音乐来说,好的音质和版本,包括好的 HiFi器材都是起辅助推动作用的,可以起到激励,给人以快感,享受,但好的音乐即使是在电脑上听mp3也是一样的美。
原文见: http://www.av199.com/viewthread. ... p%3Bfilter%3Ddige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