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697|回复: 4

【寻找】发自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关闭 [复制链接] |自动提醒
阅读字号:

1万

回帖

128

积分

2万

资产值

至尊会员II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注册时间
2004-6-10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金牌荣誉勋章(注册2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7-9-21 18:55:21| 字数 2,884| - 中国–广东–广州–天河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看1:http://www.cnbeta.com/articles/39402.htm
《南方周末》:巴别塔倒下,中国互联网兴起20年               
        ugmbbc发布于 2007-09-20 11:05:53|2010 次阅读 字体:大  小  打印预览
                         1987年9月20日22点55分,钱天白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20年后,收发电子邮件已是数以亿计的中国网民的家常便饭.20年前的钱天白想象得到互联网在今日中国的迅猛发展与深刻影响吗?是的,互联网使我们的通信更为快捷、沟通更为便利、信息传布更为畅通了,但网络的伟力绝不只如此.
概括地说,互联网对中国的革命性影响就在于,它前所未有地提供了一个没有边际的横向联系平台,以及一个没有中心的意见表达平台.


                一直以来,我们已习惯了被安排进一个金字塔式的纵向结构中,公共空间被各种垂直的关系所控制:官与民、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而我们的横向联系则布满障碍,包括自然的地域限制与交通不便,也包括人为的城乡分割、户籍壁垒等等.我们也习惯了将金字塔尖的权威当成整个纵向结构的话语中心、意见中心乃至思想中心,由这个中心赐给大家意见表达机会、指定大家的表达模式、掌控大家的表达秩序.

  直至互联网出现.网络与之前的任何联合工具都不一样,它看不到边际,也难以产生一个操纵全局的中心.在网络上,即使那些自然与人为的限制未能完全消失,但你也已经可以与天南地北的网友建立横向联系,无数个生长在BBS、博客圈、MSN、QQ群之上的小共同体正在并将继续形成;即使现实中的言说仍然受制于各种因素,但在分散的虚拟空间上,网民的话语表达如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虽然嘈杂乃至乱七八糟,但那种令万众异口同声、千篇一律的权力中心已不可能在网络上产生了.互联网强化了人们的横向联系,同时也分散了纵向结构的权力.

  不由想起了巴别塔的故事——先前,人类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他们要建造一座巴别塔,直通天堂,他们差一点就做到了,因为万众一心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上帝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人心涣散,巴别塔也就轰然倒塌了.巴别塔是一个隐喻,你看人类社会设计出来的巨型纵向组织,与这个通天塔何其相似?而所谓口音、言语一致,不正是“大伙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意思么?在人类历史上,类似建造巴别塔的乌托邦试验并不是没有过,但历史留给人们的教训是,强行将大家的嘴巴与脑袋变成一个人的嘴巴与脑袋,固然可以制造出一个语言与动作整齐划一的巨型组织,逞一时之强,最终却免不了分崩离析.

  其实,从人性角度来说,人类的天性更喜欢“自说自话”、“人有各志”,而不是“众口一词”、“万众一心”;从人权角度来说,获得对自己的主宰,也是每一个人再正当不过的诉求,即使人们愿意集合在一个大共同体之下,那也是为了得到更坚实的权利保障,而不是想放弃自己的自主意志;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公民摆脱了庞大纵向组织与单一权力中心的管制与庇护之后,依然可以自我治理得很好.因此,在后巴别塔社会,尊重人性与个人自主权,尊重公民自治,已是文明共识;纵向的权力控制渐宽松,平等的横向联合渐自由,单一的权力中心转化为多中心共治,已是文明常态.

  20多年前,我们恰好刚从建造巴别塔的集体捆绑中解放出来,虽然人际之间还是更多地体现为纵向关系,但来自权力中心的控制力已逐渐削弱,人们的表达也越来越体现出对自主性的追求.可以说,整个社会的转型方向与互联网的开放、自治精神是相契合的.巴别塔倒下,互联网兴起,中国可谓适逢其时.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了推动中国向更开放、更自治的社会转型的重要加速器.

  回首中国上网20年,不管网上网下,变化都称得上“天翻地覆”.虽然作为中国互联网缔造者与先驱的钱天白先生,已于1998年逝世,不过先生若有知,也该泉下含笑了.
----------------------------------------------------------------------------------------------
----------------------------------------------------------------------------------------------
请看2:http://www.cnbeta.com/articles/39417.htm
1987年,发自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ugmbbc发布于 2007-09-20 14:01:00|2653 次阅读 字体:大  小  打印预览
                         “跨越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这是1987年9月20日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20年前发出这封邮件的是德国的维纳·措恩教授.他当时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任教.措恩教授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1987年9月,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一个科技研讨会.经过一番调试后,他将北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实现了计算机联结.9月20日,他起草了这封电子邮件,并与中国的王运丰教授一起署名后发出,成功地传到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台计算机上.


                帮助中国跨入互联网门槛的措恩教授回忆说:“第一个回信的是一名美国计算机教授,后来,回信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措恩教授被称为“德国互联网之父“.1984年8月2日,经过他的努力,德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他本人也发出了德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为此,措恩教授于2006年获得德国总统亲自颁发的联邦十字勋章.

  措恩教授回忆说,最初想实现德中两国间计算机互联只是出于一个很单纯的想法:为了方便与中国同行的沟通与交流.措恩教授说,当时,从德国寄信到中国至少要8天时间,而电话、电报极其昂贵.”

  在帮助中国成功接入国际互联网后,措恩教授继续为中国的互联网添砖加瓦.1990年11月28日,经中国方面授权,措恩教授为中国注册了.cn国际域名,并把域名服务器架设在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统.这个域名服务器直到1994年才移交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措恩教授帮助中国首次接入到国际互联网并发出中国第一封跨国电子邮件时,并未意识到其划时代意义.他说:“当时我知道这是件大事,但从未想到互联网能发展到今天这种状态.”

  20年弹指一挥间,接发电子邮件早已成为老百姓最普遍的通讯手段之一.如今,中国网民总人数超过1.62亿,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互联网已经成为诸多中国人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互联网技术及应用方兴未艾.

  20年过去了,和措恩教授一起敲开中国互联网大门的王运丰教授已于10年前辞世,措恩教授本人也已64岁,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不过,让措恩教授感到欣慰的是,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措恩说,他经常接到中国方面的邀请,到中国访问,与中国科技界进行交流.

  9月18日,数十位中外学者在德国波斯坦大学集会,纪念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胡启恒院士代表中国互联网业界向措恩教授赠送了一块水晶玻璃“功德牌”,上面刻着:“衷心感谢您为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新华社消息

1万

回帖

1

积分

5534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7-1-3
发表于 2007-9-21 18:57:39| 字数 9| - 中国–广东–东莞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好像是钱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3

回帖

0

积分

550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6-2-10
发表于 2007-9-21 19:10:26| 字数 34| -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数字交换机,还是卫星的?那个时候交换机是模拟的.计算机是航空母舰.
和谐山河一片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7 02:19 , Processed in 0.073224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OPcache On.

手机版|小黑屋|安卓客户端|iOS客户端|Archiver|备用网址1|备用网址2|在线留言|专门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