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817|回复: 11

精彩推荐 《品三国》·结束语

 关闭 [复制链接] |自动提醒
阅读字号:
lelewawa - T50-6

1926

回帖

43

积分

1万

资产值

钻石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4-9-8
发表于 2007-7-31 15:10:39| 字数 11,964| - 中国–广东 联通/全省通用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品三国》·结束语(1)

    易中天《品三国》(上)创2006年超级畅销,至今已逾越200万册。《品三国》(下)如今又在众目关注下隆重面世。本报得到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授权,独家选载其中的“结束语”部分。在完成四部四十八集内容后,“品三国”本来至此也就可结束了,然而,易先生意犹未尽,今年春节长假,他把自己禁闭了七天,淋漓尽致地写了近三万字的“结束语”。这篇题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结束语既是对48集节目的补充,更是对“三国”品评的深入,是一篇学术分量很重而又深入浅出、言据有实、观点鲜明的豹尾之作,有幸先睹的多位专家都深为激赏,称到底不愧是易中天。限于篇幅,本版摘登时作了部分删节。
    在前面的四十八集,我极其粗略和简单地讲述了三国这段历史。这个讲述是不全面的、不系统的、不完整的,也不可能全面、系统、完整。因为本书只是《品三国》,不是《三国史》,我们不能拿《三国史》的标准要求它。但既然是“品”,那么,有一些问题也不能不回答。比方说,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实在地讲,这些问题不好回答,因为这需要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于是,我想起了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并重新阅读了这部经典著作,大受启发。什么启发呢?就是拿破仑的这个侄子政变后,所有人都只是“感到惊异”,却“没有一个人理解它”。只有马克思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居然“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为什么呢?因为法国的阶级斗争“造成了一种条件和局势”。正是这种“条件和局势”,使他得以粉墨登场,做出了一些让整个欧洲政治界都感到震惊的事情。
    马克思的这一历史观和方法论无疑具有普适性。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的英雄,虽未必是“平庸而可笑的”,却同样由一定的“条件和局势”所造就。因此,我们有必要“跳出三国看三国”,从宏观的角度看一看当时的天下大势。
    士族取代贵族
    说起来,三国这段历史是很特别的,它甚至无法断代。因为它的前半截属于东汉,后半截则属于魏晋。东汉之后即是魏晋。汉的建安二十五年,就是魏的黄初元年。三国,可谓“是汉非汉,是魏非魏”,第三者插足,完全是一段插曲。
    其实,魏晋,以及后来的南北朝,又何尝不是历史的插曲?只不过与三国相比,魏晋南北朝要算是大插曲而已。魏晋南北朝369年,年头很是不短,但其国家形态和政治状态却是空前绝后的。它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两个统一的王朝,而且都是前面一个时间短,后面一个时间长。前面是秦、汉,后面是隋、唐。秦和隋时间虽短,却是统一的。魏晋南北朝时间虽长,却是半统一半分裂的,而且统一的时间短,分裂的时间长。这就不能说是巧合,得用历史的逻辑来解释才行。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变贵族制为官僚制,很显然,这是一次“大换届”,因此社会矛盾特别尖锐
    先说秦。秦的时间为什么短?因为这是中国历史“换届”的时候,既换统治阶级,又换国家形态。秦以前的统治阶级是谁?领主阶级。秦以后呢?地主阶级。秦以前的国家形态是什么?邦国。秦以后呢?帝国。邦国和帝国有什么不同?邦国是封建制,帝国是郡县制。封建,就是“封土建国”。封土,就是划定疆域;建国,就是指定国君。具体地说,就是天下有一个共同的君主,叫“天子”。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领地,封给“诸侯”,叫“国”。诸侯再把“国”分成若干领地,封给“大夫”,叫“家”。大夫、诸侯、天子都有“领地”,因此都是“领主”。不过大夫有领地,无政权,只能叫“家”。诸侯有领地,也有政权,所以叫“国”。国与国之间可以交战、媾和、联盟、通商,但都要尊奉天子为“天下共主”。这就是“封建制”,也叫“邦国制”。
    郡县制的特点是“中央集权”,一个国家,一个元首,一个ZF。原来那些有着独立主权的“国”没有了,合并成一个统一国家,比如秦或者汉。它同时也是天下。原来那些有着独立主权的国君也没有了,合并成一个国君,比如秦始皇或者汉高祖。他同时也是天子。天子就是这个统一国家的国君,也是天下惟一的国家元首。他也不再叫王,而叫皇帝。因此这种制度就叫“帝国制”。帝国制既然只承认一个国家,一个元首,那么,无论有独立主权的“国”,还是没有独立主权的“家”,便都不能再存在。邦国时代的国和家,必须变成帝国的郡和县。郡县与帝国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管理郡、县的人,是中央ZF任命和派出的官员。这个制度,就叫郡县制。
    郡县制与封建制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封建时代(邦国时代)的天子、诸侯、大夫都是世袭的。郡县时代(帝国时代)只有皇帝世袭,郡守和县令则不世袭。不但郡守、县令,帝国所有的官员,无论在中央在地方,原则上也都不世袭。世袭的是贵族,不世袭的是官僚。所以封建制同时也是贵族制,郡县制同时也是官僚制。
    现在我们清楚了。邦国制与封建制、贵族制是三位一体的,帝国制则与郡县制、官僚制三位一体。邦国时代,天子、诸侯、大夫,都是领主,所以它的统治阶级是领主阶级。帝国时代,管理国家的是官僚。官僚无领地,不世袭,所以帝国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不再封建,就是要变贵族制为官僚制,变封建制为郡县制,变邦国制为帝国制,由地主阶级取代领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很显然,这是一次“大换届”,因此社会矛盾特别尖锐,阶级冲突特别激烈。再加上新的统治阶级没有经验,选择了错误的意识形态(法家学说),采取了错误的统治方式(暴力方式),弄得天怒人怨,结果二世而亡。汉代统治阶级吸取了秦的教训,更换了意识形态(先是道家学说,后是儒家学说),也改变了统治方式(先是与民休息,后是王霸杂用),于是天下太平,汉的国祚也长达四百多年。
    然而秦的历史虽短,却是开创者。汉,不过是秦王朝政治遗嘱的执行人。而且,不仅两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实行的都是秦开创的制度。帝国时代的统治阶级,也都是地主阶级。但同为地主阶级,也有不同类型。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就由不同的地主阶级来担纲。具体地说,秦汉是贵族地主,魏晋是士族地主,隋唐以后是庶族地主。
    贵族地主是由封建领主转变而来的。封建领主都是贵族,因此也叫贵族领主阶级。秦灭六国以后,废除了“封土建国”的“封建制”,代之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领主没有了,变成了地主。地主既然由领主变化而来,就难免仍然带有贵族的性质。至少,那些最大的地主,掌权的地主,控制了国家机器和中央ZF的地主,只能是贵族地主。这就是皇族和外戚,以及有食邑的公侯。他们有封爵也有封地,但“有产权无治权”,或者说“有财权无政权”,不能行使独立国家的主权,只能食赋税,享受经济利益。无政权,政治上就是地主;有财权,经济上是领主。这样的人,应该说是“半领主半地主”,无妨称之为“贵族地主”。他们是秦汉帝国的统治者。所以,秦汉是贵族地主阶级的时代。
    但是,帝国制度在本质上是非贵族的。因此,帝国的统治阶级内部也要“换届”,由贵族地主换为士族地主,最后“落实”为庶族地主。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也叫望族(有声望)、势族(有权势)。既没有权势又没有声望的庶民之家,就叫“寒门”,也叫“庶族”或“寒族”。为什么庶族地主是帝国的最后一个统治阶级,而且持续的时间那么长,从隋唐直至明清呢?因为这个阶级最符合帝国的要求。庶族地主是地主阶级当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他们要进入国家政权,只能通过读书和考试。而且每一代都要自己读、自己考,不可能世袭。这就完全合拍,也最让人放心。
《品三国》·结束语(2)

    历史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贵族地主阶级不可能马上就换成庶族地主阶级
    让庶族地主阶级成员通过读书考试进入国家政权的制度,就是“科举制”。科,就是设科考试;举,就是选拔官吏。这种制度通过考试来分科取士,所以叫“科举”。考试也是早就有了的,两晋时期就有“孝廉试经,秀才试策”的制度。但是,直到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才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因此,隋,便也是一个“换届”的时代。故而和秦一样,时间很短。当然,这是“小换届”。斗争的激烈程度,就不如秦。而且,由于帝国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统治阶级和人事制度,以后的改朝换代,就只是庶族地主阶级内部的事情,即只更换统治者,不更换统治阶级。
    不过,历史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贵族地主阶级不可能马上就换成庶族地主阶级。这里显然要有一个过渡,而能够起到过渡作用的就是士族地主阶级。士族与贵族的区别是什么呢?贵族成为贵族,靠的是血缘关系;士族成为士族,靠的是读书做官。士族与庶族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庶族做官,只需要读书考试;士族做官,则主要看家庭出身。所以,士族一半像贵族,一半像庶族,正好用来过渡。魏晋南北朝,就正是这样一个过渡时期。
    作为过渡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是“门阀制度”,也叫“士族制度”。所谓“门阀制度”,就是一个人要做官,光会读书不行,还要看家族的名气声望、贵贱等级、功绩经历。名气声望叫“门望”,贵贱等级叫“门第”,功绩经历叫“阀阅”。当时的仕宦人家,大门外都有两根柱子,用来题记他们家族的功绩经历。标榜功绩的叫“阀”,在左边。标榜经历的叫“阅”,在右边。阀与阅都从“门”。这个“门”,就是“家门”,也就是家族。家族的门望、门第、阀阅,合起来就叫“门阀”。门望有高低,声望高的叫“望族”。门第也有高低,等级高的叫“高门”。一个家族能够成为望族、高门,不因为别的,只因为他们读书做官,甚至世代做官。做官才有阀阅,有阀阅才有声望、等级。所以,门望、门第、阀阅,是三位一体的,这才叫“门阀”。显然,门阀,就是当时世代为官的显贵之家。门阀制度,则是保护这个阶级政治利益的制度。它的实施方案,就是“九品官人法”或“九品中正制”。
    这样一种制度,当然是士族喜欢的。尤其是高中级士族,更是盼望之至,因为他们可以垄断做官的权利。这个制度也是终究要实行的。因为士族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开始垄断做官权。但是,垄断做官的权利,就等于把不能世袭的官职变成世袭的,建立了一种“不是世袭的世袭制”,或者说,官僚集团的半世袭制。显然,这与帝国制度的要求不相容。帝国制度,是要求官僚不得世袭的。由是之故,门阀制度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官僚完全不能世袭的科举制度。士族地主阶级也要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不会垄断做官权利的庶族地主阶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魏晋南北朝是历史的“大插曲”。
    有趣的是,这个“大插曲”的前面又插进了一段“小插曲”。这就是三国。士族在东汉末年已经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垄断了仕途,就占领了上层建筑;控制了舆论,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变成豪强,就把握了经济基础。这就差不多掌控了这个国家。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士族地主阶级便必将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那么,历史的日程表怎么会被打乱,士族的如意算盘又怎么会被打掉呢?因为不幸得很,门阀遇到了军阀。
    门阀遇到军阀  中央控制不了地方,豪强就称霸;文官治理不了国家,军阀就横行
    军阀,就是拥有自己独立武装力量的地方豪强。这样的豪强其实早就有了,那就是由东汉王朝姑息纵容培养出来的土豪。东汉末年,尤其是黄巾起义以后,中央ZF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土豪们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强。他们有的在地方上称雄称霸,叫“豪霸”;有的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叫“豪帅”;有的利用朝廷任命的官职实施割据,成为“诸侯”。但因为都有武装力量,所以是“军阀”。只不过,在汉灵帝去世之前,他们还不成气候。
    军阀要成气候,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中央ZF垮台,或者名存实亡。中央控制不了地方,豪强就称霸;文官治理不了国家,军阀就横行。这时,差一点成为统治阶级的士族,就只能交出统治权。实际上,士族(也包括其他政治势力)炙手可热,根本原因在于中央集权,朝廷可以号令天下。但是,如果皇帝当真变成了孤家寡人,甚至由“天子”变成了“浪子”,各地牧守都不听指挥,他们也就牛不起来。这个时候,单单门第高有名望是没有用的,就连印把子也不一定管用,说得起话的只有枪杆子。谁掌握着枪杆子呢?军阀。把中央ZF搞得名存实亡的又是谁呢?也是军阀。而且我们知道,他就是董卓。
    董卓是第一个杀进历史舞台的军阀。他原本是凉州的地方豪强,早就拥兵自重的。他的部属用范文澜先生的话说,则是一些地方上的“土霸”和羌族胡族的“豪酋”。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军阀了。不过平心而论,董卓并不以军阀自居。他进洛阳,也不是为了当军阀,反倒是要建立新秩序的。问题在于,董卓并不知道新秩序应该怎样建立,他自己又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结果是新秩序没能建立,旧秩序的寿命也到了头。
    这笔账当然不能算在董卓一个人头上,说到底还是东汉王朝已经腐朽了,这才轻轻一推就倒。东汉王朝的帝国大厦,是由三根柱子支撑起来的。哪三根支柱呢?外戚、宦官、士族。外戚就是皇后皇太后的母家,说得通俗点就是皇亲国戚。一个女人,如果当了皇后,她的娘家人也就鸡犬升天。如果皇帝死得早,新皇帝年幼当不了家,需要太后临朝,朝政就很可能落到太后娘家人即外戚的手里。东汉就是这样。包括少帝刘辩在内,东汉十三个皇帝,除首任光武帝六十二岁,次任汉明帝四十八岁,最后一任汉献帝五十四岁,其余十个都没有活过四十岁。皇帝继位时的年龄,除汉明帝三十岁,其余十一个都不到二十岁。年龄最大的,汉章帝十九岁;年龄最小的,汉殇帝只有百日,汉冲帝只有二岁。于是,东汉便有六次太后临朝,外戚执政。
    外戚掌权,皇帝当然不高兴。所以,这些少年皇帝亲政以后,就要夺权。能帮忙的,则是宦官。宦官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帮着皇帝甚至代替皇帝杀外戚。六个执政的外戚,竟然都是皇帝依靠宦官,或者宦官帮着皇帝,甚至自作主张杀掉的。
    所以,外戚与宦官的矛盾极大。一部东汉宫廷史,差不多就是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史。在这个斗争中,士族是偏向外戚的。他们虽然不满外戚的跋扈,却更憎恶宦官的贪婪,痛恨追随宦官的“斗筲小人”与自己争夺做官的权利。于是,汉灵帝去世后,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便联合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与宦官集团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结果是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外戚与宦官同归于尽。帝国大厦的三根支柱倒了两根,剩下一根也独木难支。
    这个时候,董卓进来了,而且是士族(袁绍)请进来的。这就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如果董卓是士族,或者是士族能够接受的人,历史也许就会从此改写。然而,尽管董卓也想依靠士族重建帝国新秩序,无奈士族并不愿意与他合作,他也不知道怎样与士族合作。他那不守礼仪不遵法度的专横跋扈和胡作非为,使他被士族界定为“全国共诛之,天下共讨之”的“人民公敌”。朝官以王允为首,策划暗杀;外官以袁绍为首,起兵讨伐。朝野一片混乱。
    这下子,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帝国变得更加动荡,门阀的天下变成了军阀的天下。一方面,朝廷派到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各行其是,割据一方;另方面,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也放下了笔杆子和锄把子,纷纷招兵买马,拉帮结派,占山为王。他们名为讨董卓,实为抢地盘。董卓,这个并不想当军阀的军阀,让很多人成为了军阀。

《品三国》·结束语(3)

    经过多年努力,曹操也变成了军阀,但他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军阀
    历史既然进入了军阀的时代,那么,能够收拾局面的也就只有军阀,门阀是不行的。什么是门阀?世代显贵的家族。什么是军阀?拥兵自重的集团。世代显贵,或者拥兵自重,对社会就有特殊的支配地位和力量,因此都叫“阀”。但门阀为阀,靠的是门第声望;军阀为阀,靠的是武装力量。门第声望是斗不过武装力量的,所以门阀也斗不过军阀。门阀遇到军阀,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除非他同时是军阀。
    士族并非没有做过这方面努力。袁绍和袁术,就是“门阀兼军阀”。刘表和刘焉,则是“宗室兼军阀”。他们确实也曾风光一时。尤其是袁绍,他成为讨董联盟盟主,也说明士族阶级把宝押在了他身上。然而怎么样呢?都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曹操冒出来了。曹操不是士族,他出身于士族最憎恶和蔑视的宦官家庭。曹操也原本不是军阀,他逃出洛阳时无兵无将无官职。后来在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实力也有限。所以,关东联军这个“集团公司”,就不把他算作“股东”。曹操也知道没有资本,便甘当联军的马前卒。然而关东诸侯的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畏缩不前,让他大失所望。曹操终于明白,世家大族徒有虚名,门阀也斗不过军阀。他决定先把自己变成军阀,然后再来收拾山河。
    实际上,让士族没戏的人正是曹操。经过多年努力,曹操也变成了军阀,但他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军阀。当时许多军阀只想割据一方当土皇帝,曹操却想统一天下。这是第一点。第二,他对于统一后的中国还有理想。他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非士族政权”。这就与袁绍不同。袁绍也是要重建秩序,不过他要建立的,是代表士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旧秩序。这就是董卓、袁绍、曹操的区别。董卓是旧秩序的破坏者,袁绍是旧秩序的维护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设者。董卓是只搞破坏,不搞建设,所以曹操和袁绍要联合起来反对董卓,并致力于重建被破坏的秩序。但是,秩序应该怎样重建,曹操和袁绍立场不同,观点不同,路线不同,所以他们要分道扬镳,甚至决一死战。曹操的作为,遭到了士族阶级的强烈反对。这种反对,集中表现在两次战争,即兖州之战和官渡之战。兖州之战就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的夏天,张邈和陈宫趁曹操征徐州之机突然反叛,联合吕布夺取曹操的根据地。如不是荀彧和程昱、夏侯惇守住鄄城、范县、东阿,曹操就会变成丧家之犬。张邈和陈宫是曹操的老朋友,为什么要反叛呢?就因为此前曹操杀了兖州名士边让,引起士族和名士的公愤。曹操杀边让,原本是要向士族示威,结果反倒差一点死无葬身之地。士族,哪那么容易反对!
    但是曹操并没有被士族打压下去,袁绍的力量也越来越强。于是就有了官渡之战。如果说兖州之战是世家大族对曹操的突然袭击,那么,官渡之战就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决战。袁绍胜,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胜,政权就将由寒族和法家来建立了。所以,官渡之战确实是决定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
    这一仗打得惊险之极。当时,不但士族地主阶级把赌注押在袁绍身上,就连一些不是士族的人,也都看好袁绍,不看好曹操。董承政变,刘备叛逃,豫州多处骚乱,徐州郡县降袁,刘表暗中策反,孙策图谋偷袭,名士领袖孔融则在许都风言风语大放厥词,散布袁绍不可战胜的言论,曹操差不多就是四面楚歌。如不是荀彧等人坚决支持,他未必顶得住。
    然而曹操胜利了,袁绍失败了。这下子,历史的日程表就被彻底打乱。董卓杀进来的时候,士族地主阶级虽然遭到重创,但他们还可以寄希望于袁绍这个“士族兼军阀”。袁绍一败,这一线希望也就化为乌有。袁氏是士族中顶尖级的望族,尚且不能成功,别人又能怎么样呢?看来,在这个军阀的时代,士族出身的人是没戏了,哪怕他同时把自己变成军阀。能够叱咤风云的,只能是非士族出身的人,比如刘备和孙权。
    刘备和孙权都不是士族,也都是军阀,这是与曹操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是,他们的政权都建立在南方。而且,也正因为他们在南方,这才能够与曹魏形成鼎足之势。所以,曹操战胜袁绍,是寒族战胜士族;孙刘对抗曹操,则是南方对抗北方。那么,南方为什么能够对抗北方?在这种对抗的背后,又有什么玄妙之处呢?
    南方对抗北方
    所谓“南方”,在这里指的是长江一线的三个州——益州、荆州、扬州。这三个州,在当时都是“欠发达地区”。正因为“欠发达”,所以,在“前三国时期”(董卓入京至赤壁之战),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主战场就不在这里。那些实力较小的军阀就钻了空子,在这三个州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比如刘焉、刘表和孙策。
    曹操刚刚战胜袁绍的时候,孙权身边便已经有人打起了“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主意
    孙策能够在扬州南部成气候,说起来也是一个异数,因为长江一线这三个州原本都姓刘。据《后汉书·刘焉传》,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为了对付黄巾起义,朝廷接受刘焉的建议,加大州官的权重,改刺史为州牧,派朝廷重臣和皇室疏宗“以居其任”。第一次派出的,有太仆黄琬,任豫州牧;宗正(管皇族宗室的部长)刘虞,任幽州牧。刘焉自己,则任益州牧。这三个州牧,有两个是宗室,即刘焉和刘虞。后来,朝廷又任命刘表为荆州牧,刘繇为扬州牧。
    四个宗室州牧,有三个在长江一线。刘焉在益州,刘表在荆州,刘繇在扬州。这三个州,情况不一样。这三个州牧,处境也不一样。就发达程度而言,大约是扬州最好,荆州次之,益州最差。就个人处境而言,则刚好相反,是刘焉最好,刘表次之,刘繇最差。刘繇本人既非封疆之才,扬州本地也被一分为二。长江以西被袁术占领,长江以东被孙策觊觎。结果刘繇兵败病逝,扬州六郡中的吴郡、会稽、丹阳、豫章落入孙策手中,成为后来孙吴政权的基础。
    孙权接手孙氏政权,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这时曹操与袁绍正相持于官渡,胜负未知。但是到了这年十月以后,也就是曹操刚刚战胜袁绍的时候,孙权身边便已有人打起了“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主意。这个人就是鲁肃。鲁肃的这个规划,堪称“东吴版”的《隆中对》。它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巩固江东,与中原(曹操)、荆州(刘表)鼎足而立;第二步,适当时候夺取荆州,进而占据整个长江流域,与北方分庭抗礼;第三步,称帝建国,谋求天下一统。这就与诸葛亮七年后隆中为刘备所做规划,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即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也都是“南方对抗北方”。只不过鲁肃说的三家,是曹操、孙权、刘表;诸葛亮说的,则是曹操、孙权、刘备。但概念一样。荆州在刘表手里,就是曹操、孙权、刘表。荆州在刘备手里,就是曹操、孙权、刘备。事实上,刘表一去世,刘琮一投降,鲁肃和孙权就马上做了调整。不但将“剧中人”由刘表换成了刘备,而且对荆州的策略也由对峙变成了联合。
    由此可见,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鲁肃的作用极为重要。众所周知,没有孙刘联盟,就没有赤壁之战;没有赤壁之战,就没有三国鼎立;而孙刘联盟的主动权又在孙权那里。孙权不肯联盟,刘备、诸葛亮就没办法。那么,孙权为什么决心连刘抗曹呢?原因之一,就因为鲁肃在七年前已把话说透了。在那次“合榻对饮”的密谈中,鲁肃不但为孙权做出了战略规划,而且讲明了这一规划的依据,即“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卒即猝)。我们知道,对于政治家来说,最怕的是形势不明朗,目标不明确。鲁肃为孙权分析了形势,孙权心里就有数了。汉室既然不可复兴,那么,“由霸业而帝业”就是可能的;曹操既然不可猝除,那么,“先三分后一统”就是必须的;孙权的路线既然是与曹操“划江而治”,那么,“南方对抗北方”就是必然的。但是,南方弱小,北方强大。南方要想对抗北方,就非联合不可。这正是鲁肃要极力主张与刘备联盟,孙权也要去趟赤壁之战那汪浑水的原因。  

《品三国》·结束语(4)

    赤壁之战实在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关键。由于这场战争,鼎立之势已现,对峙之势已成
    显然,鲁肃“榻前对策”的意义,绝不亚于诸葛亮“隆中对策”。事实上,尽管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战略规划堪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但刘备三顾茅庐那会儿,却并没有条件实施。如果没有鲁肃的力主联盟和周瑜的力主抗战,刘备的前途也实在堪忧。所以,刘备后来跳了龙门,不但应该感谢诸葛亮,也应该感谢鲁肃的。
    其实刘备还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曹操。曹操如果不打荆州,事情或许又会两样。但是,曹操这一仗,看来是非打不可。第一,他必须夺取荆州。夺取了荆州,尤其是占领了江陵,逆流而上可攻取益州,顺江而下可攻取扬州。这也是后来刘备和孙权要拼命争夺荆州的原因。相反,如果放弃或者丢失了荆州,则曹操势力便再也无法达到长江以南,这一点已为此后事实所证明。
    第二,曹操必须消灭刘表。刘表是什么人?他不仅是荆州牧,还是宗室、名士、军阀。也就是说,他既是军阀割据的地方势力,也是士族阶级的代表人物。这样的人物,在袁术和袁绍死了以后,就只剩下刘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已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正准备建设他的“法家寒族”政权,岂能再容刘表?再说刘备也在他那里,正好一锅端了。
    第三,曹操还想威胁孙权。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要孙权送儿子做人质,被孙权拒绝,曹操很可能就把孙权列入了黑名单。征荆州,灭刘表,至少可警告孙权一下。这才有他写给孙权的那封“恐吓信”。可惜曹操的这个想法完全落空。孙权没被吓着,反倒和刘备联合,一把火把他烧得焦头烂额。他的脚步再也不能迈过长江。这一仗,曹操失大于得。
    所以,赤壁之战实在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关键。由于这场战争,鼎立之势已现,对峙之势已成。此后,南方和北方也曾有过征战,比如曹操南征孙权,关羽北战襄樊,但不是无功而返(如曹操),便是自取灭亡(如关羽),谁都不能再向前迈出一步,等于赔本买卖。
    夷陵之战确立了南部中国东西并存共拒北方的格局
    有成效的是东西之战,即刘备的夺益州和孙权的夺荆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刘璋投降,益州归了刘备,刘备以荆州牧的身份兼领益州牧。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关羽被杀,孙权入江陵,荆州大部归了孙权,孙权以徐州牧的身份兼领荆州牧。至此,南方成了孙权、刘备两大军阀的舞台。问题在于这些人物的“行头”。我们知道,孙权这个“徐州牧”,是刘备表荐的;刘备这个“荆州牧”,也是孙权同意的。他们的“行头”,是相互赠予的,至少也是互相承认的。现在,徐州牧变成了荆州牧,荆州牧则变成了益州牧,这就乱了套,也得不到承认。这就等于把脸撕破了。因此,孙刘联盟必将破裂,他们之间也必将有一次战争,这就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的意义是确立了南部中国东西并存共拒北方的格局。此前,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既有联合又有斗争。孙权方面,以周瑜、吕蒙为代表,主张“吞刘自大”;刘备方面,以刘备、关羽为代表,也常怀“吞吴之心”。矛盾的焦点,就在荆州。这才有陆逊的白衣渡江偷袭江陵,刘备的倾国出兵直下猇亭。由此也可见荆州的重要性:赤壁之战是荆州之战,夷陵之战也是荆州之战。曹操曾经得到了荆州,但得而复失。刘备也曾经得到了荆州,也得而复失。于是曹操只好退回北方,刘备也只能退守西蜀。那么,终于得到并且保住了荆州(准确地说是南郡、江陵)的孙权,怎么也不能一统天下呢?
    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中原得鹿不由人”(温庭筠诗)。
    逐鹿未必得鹿  鼎立之时,弱小的两方只有和平共处,甚至同舟共济,才能抵挡强大的一方
    还是先从夷陵之战说起。
    作为汉末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之一,夷陵之战颇多不解之谜。比如田余庆先生的《<隆中对>再认识》一文,就说刘备的战争部署和指挥意图都“令人难解”。又比如诸葛亮对于此战态度史无明文,史家只能揣摩猜测。再比如这场战争的结局也出人意外,大获全胜的陆逊主动撤兵,战败了的刘备居然还要再战。据《三国志·陆逊传》,刘备败走白帝城后,东吴许多将领争相上表孙权,认为刘备必能擒获,主张乘胜追击。陆逊与朱然、骆统则认为曹丕正在调兵遣将,名义上是帮助吴国讨伐刘备,实际上包藏祸心,因此决定撤出战争。这对于蜀汉原本是好事,没有想到刘备反倒嘴硬。写信给陆逊,说现在贼人(魏军)已经到了江陵,朕也要再次东进,将军您看行吗?结果被陆逊抢白了一通,说你们的伤还没有养好,就不要再来送命了吧!刘备这才讲和。
    陆逊的决策完全正确,刘备也未必当真再来。他们其实都明白,魏、蜀、吴三家鼎足之势已成,谁也吃不掉谁。而且,任何一方坐大,其他两方就会来制约。所以,陆逊只能见好就收,刘备就更不会没事找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又派邓芝使吴,两家重结盟好。鼎立之时,弱小的两方只有和平共处,甚至同舟共济,才能抵挡强大的一方。所以,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四月孙权称帝,诸葛亮就不再讲什么“天无二日,人无二君”的空话,毅然遣使祝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承认东帝(吴帝)、西帝(蜀帝)并尊,还预先瓜分了曹魏的地盘。
    这也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件大事。因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所谓“三国”才在名分上成立了。尽管曹魏并不承认蜀汉和孙吴,孙吴和蜀汉也不承认曹魏,但吴蜀双方却是互相承认的。也就是说,他们双方都不再拘泥于所谓“正统”,公然承认天底下可以同时有两个皇帝,这实在是破天荒。
    在这里,更难转弯的是蜀汉。要知道,蜀汉可是一贯以“正统”自居的。反倒是原本就非“正统”,也不可能争到“正统”地位的孙吴比较洒脱,“并尊二帝”的方案也就由他们提出。实际上孙权早就想到了这一天。蜀汉建兴二年(公元224年)邓芝第二次使吴时,孙权对邓芝说,如果消灭了曹魏,恢复了太平,我们两国分治天下,岂不是很好吗?邓芝却说,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兼并曹魏以后,如果大王不知道天命在哪里(也就是不肯投降蜀汉),那么,贵我两国就只好“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大家都敲起战鼓来。那个时候,战争可才刚刚开始呢!孙权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这话可真够实诚的!
    然而五年过去,不要说邓芝,就连诸葛亮也不说“天无二日,士无二主”这话了。诸葛亮已经意识到,三国鼎立已成为不可改变的既成事实,而“兴复汉室”则至少已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岂止是不容易。在我看来,那根本就是不可能!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陈群和桓阶劝曹操当皇帝的时候,就说过“尺土一民,皆非汉有”的话。汉王朝既然连一寸土地一个子民都没有,怎么能够复兴?
    最早明确指出这一“残酷”现实的是鲁肃。前面讲过,鲁肃“榻前对策”中,就明明白白告诉孙权“汉室不可复兴”。可是七年以后,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谈话时,却还说“汉室可兴”。甚至到了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曹丕都已经死了,诸葛亮北伐前上《出师表》,还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号召。有人据此认为诸葛亮的境界高于鲁肃,也有人据此认为诸葛亮实在是不识时务,其实都不对。鲁肃并不是境界不高,而是目光敏锐;诸葛亮也不是死不开窍,而是有所追求。也就是说,他们一个面对现实,一个富有理想,但都值得我们敬重。  

(完)
曾经拥有:T600E>T600X>X23>T23>T42p>X32>T60p>T51>T61P>X60>T62
老骥伏枥:T430s  Yoga260

5万

回帖

309

积分

8495

资产值

至尊会员III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注册时间
2006-5-28
发表于 2007-7-31 16:41:58| 字数 3| - 中国–广西–北海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先
~我系水王~水王系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41

回帖

44

积分

717

资产值

钻石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6-1-21
发表于 2007-7-31 16:46:33| 字数 16| - 中国–香港 亚太环通有限公司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
我的鼠标中键滚了好几圈.
买了豪爵福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204

积分

5万

资产值

至尊会员II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注册时间
2007-5-10
发表于 2007-7-31 17:40:39| 字数 16| - 中国–广东–东莞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 ,  经商&从政必读之书
爱美女,爱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1

积分

1万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6-12-1
发表于 2007-7-31 17:41:57| 字数 10| - 中国–广东–深圳–南山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3W字要这么长啊……
每一张看似幸福的面孔背后都有一坨咬紧牙关疲惫不堪的灵魂......
Thinkpad  X60 | X61t | T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12

回帖

41

积分

883

资产值

钻石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3-3-29
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7-7-31 19:30:43| 字数 5| - 中国–广东–深圳–龙岗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易中天
Thinkpad X1 Tablet   QQ :858520  iphone XS M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27

回帖

0

积分

5152

资产值

禁止访问

注册时间
2007-3-23
发表于 2007-7-31 19:53:00| 字数 39| - 中国–四川–达州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elewawa - T50-6

1926

回帖

43

积分

1万

资产值

钻石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4-9-8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0:54:36| 字数 132| - 中国–广东–深圳 赛格网络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原帖由 宇文成都 于 2007-7-31 19:53 发表
易中天钱是赚安逸了~~~

但是我还更喜欢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唐浩明的《曾国藩》



我也感觉《雍正王朝》不错。但近来颇为痴迷赫连勃勃大王的历史散文,貌似,二月河比较......

看我另外一个贴,  亡天下——南明痛史
曾经拥有:T600E>T600X>X23>T23>T42p>X32>T60p>T51>T61P>X60>T62
老骥伏枥:T430s  Yoga2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13

回帖

68

积分

5万

资产值

至尊会员I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注册时间
2006-4-12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7-7-31 23:16:10| 字数 5| - 中国–北京–北京–丰台区 联通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做个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回帖

8

积分

1927

资产值

黄金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6-2-9
发表于 2007-7-31 23:20:43| 字数 25| - 中国–广东–深圳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挖完了这些坟,还有新花样吗?有本事自己写一本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回帖

0

积分

1552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6-5-12
发表于 2007-8-1 12:33:23| 字数 17| - 中国–广东–汕头 电信/汕头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易老是写了很多书  貌似ls没看过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1 01:35 , Processed in 0.096012 second(s), 44 queries , Gzip On, OPcache On.

手机版|小黑屋|安卓客户端|iOS客户端|Archiver|备用网址1|备用网址2|在线留言|专门网

返回顶部